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立凡:向代际传承的父辈们致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5日15:55  中国江西网

  作者:徐立凡

  中国人特别重视六十这个数字。六十一甲子,包含了岁增月长,人生荣枯。新中国的六十年,同样经历了人生一样的起伏波折激荡洗涤,经历了泪水欢笑壮怀激烈。实际上,由于在很短的时间里经历了千年未有的重大变革与转型,由于这种正向的变革和转型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呈现出的全方位和加速度态势,每个个体的中国人与国家共同体之间的联系变得极其紧密,时局的日新月异,令田园时期个体的遗世独立或共同体的遗世独立,都被甩到了历史的沉淀中去。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上,个体记忆与国家记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从未呼吸如此一致。感怀和总结国家的历程,同时也是感怀和总结个人的历程,为国家庆祝生日,其实也是为每个个人庆祝生日。

  今天对于国家,我们有许多理由自豪,如同为自己自豪。但自豪的背后,却是由无数的牺牲、探索、痛苦和坚韧累积而成。中国的成就,不是一代人的结果,是代际传承的结果。我们这些得以自豪的人,不能忘记那些授权我们自豪的前辈。

  在新中国之前,从严格的国家意义上讲,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定义的国家概念,中国更多地只是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存在而不能称为真正的政治实体。即使在外侮面前表现出一致对外的伟大民族精神,但由于市场没有发育、意识形态机制陈腐和半殖民地形态等原因,国家的思想、资源整合从来无法有效进行。前辈们以鲜血打造新中国的梦想,不仅包含着驱逐侵略者及殖民者、废除不平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理想,其实还有打造现代形式的国家形态的重大意义。这意味着思想框架、经济框架和政治框架的重构。八年抗日战争没有停止这种探索,3年国共内战也没有停止这种探索。新中国成立前夜数以千万计的先烈们的重大牺牲,既是摈外敌于国门之外的壮烈牺牲,也是为了寻找最适合中国体制而进行主义之争的牺牲。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体和政体的框架搭建也仍在继续。大致划分下,前三十年是一个阶段,后三十年又是一个阶段。

  前三十年,是强化安全意识和共同体意识的阶段。无论是对外自卫战争还是内部运动,都具有强化安全意识的内生原因,而集体主义的高扬和个体意识的泯灭,则是为了共同体意识的巩固。由于这一努力对于凝聚新中国以前散沙式的民族力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这一进程中体现出了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且许多情况下都能得到国人的积极响应。由于过于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在此期间的许多政治运动造成了许多错误和人间悲剧。抛开个中的仍难以完全辨析清楚的是非曲折不说,实际上,这些错误反映出的是缔造现代国家形态时期的普遍热情和普遍急躁。尽管如此,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在经济上完成了工业化体系的铺建和农业基础生产体系的铺建,在思想上达到了忽视个体利益的高度统一,在国防上19世纪以来第一次得以与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那些不惜生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烈士,那些在经济建设中洒下血汗的劳动者,那些在错误运动中含冤蒙难的开国者和平民,无论是否荣耀,都配得上我们这些后人的致敬。他们是不同的方式巩固了我们的共同体。

  后三十年,是强化发展意识和个体意识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先驱们,签名画押私自承包土地的农民们,在困难重重的承包、改制、国际化进程中越挫越奋的企业家们,数以千万计在中国土地上流动谋生的找工者们,海外归来报效国家的游子们,所有的中国人实际上都参与了中国新的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萌生缘于经济走向崩溃边缘时的危机感,在经济发展后则上升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使命感。在这个过程中,财富不再是罪恶,人性重新被正视,民本思想在主流意识的引导下渐渐蔚为大观。

  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人文苏醒的过程。这是新中国由思想、经济、制度的框架搭建,进入丰富和发展国家内涵新阶段的标志。那些改革的推动者、经济发展的先驱,那些以双手创造了中国制造奇迹,那些建立现代司法制度、企业制度的人,那些在收入菲薄岗位上坚守的人,那些灾难中表现英勇的人,那些在黑砖窑承受苦难的人,无论是否荣耀,都配得上我们这些后人的致敬。他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完善着我们的共同体。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六十年还很年轻。这个年轻的国家曾经承受苦难,也曾感受骄傲。国家还在成长,我们还在成长。苦难不能忘记,挑战还要克服。保持荣耀,还需要我们每个个体努力。这是我们这些后人之于国家共同体的使命。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父辈 致敬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