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洪波
黄金周来了,舆论又关注景点门票涨价问题了。但新意也有,往年谈的是涨了多少,受不受得了;今年是到底涨没涨,都搞不清楚。
涨了没涨,口径很不相同。一个口径是媒体的,从8月开始就报道很多景点在涨价;另一个口径是发改委的,涨价是“误报”。误报,实在比使馆误炸、飞机误撞,更有意思。误炸误撞,好歹总是炸了、撞了,只是本意并非要炸和撞而已;误报却是彻底、干脆就否认了事实,涨价是没有发生的事。
查了一下,“误报”的新闻机构,有新华社、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面还有很多地方媒体。众所周知,新闻“误报”,在中国并不稀奇,不过,如果新闻媒体连个涨价的消息都会误报,这,我是不相信的。
不过9月25日,新华社又发出报道,全面退回了发改委的 “误报论”。发改委说涨价70%的是价格开放的民营小景点,新华社举出国家 5A级峨眉山金顶索道和万年寺索道在8月后涨幅分别为71%和83%;发改委说十一期间景区绝不会有涨价,新华社举出国家4A级浙江海宁盐官观潮景区门票涨幅140%,期限定为9月28日至10月8日。
报道提及的景点,发改委会得到回告,他们何以能够肯定回告的真实,而相信媒体属于“误报”?媒体报道要公诸天下,多少还要顾及信用,而地方尤其是景点要顾及什么呢?官方口径统计尚且作假,发改委掌握了多少地方尤其是景点所要顾及的利益,就能相信“回告”真实?
8月底,发改委通知各地审慎出台价格方案,其中要求旅游景点不得在国庆节前集中上调门票价格。媒体此后又报道景点纷纷涨价,可以说,发改委的要求在一些地方已经基本被废置,但发改委似乎不忧管理失效,而担忧消息传播。我们未闻发改委是否有深入调查,是否有处理意见,是否增强管理,而只见到一个媒体“误报”的回应。
很多人在说,涨价是杀鸡取卵,会搞垮旅游。我觉得这多少有些瞎操心,旅游搞垮不搞垮,那是旅游业的事,经营者的事。何况涨价也未必就能把旅游搞垮,就像发优惠券未必就能将旅游搞活一样,这是你“承受能力”的事情。你“承受能力”强,一样要去看这看那。
然而,就整个国家来说,旅游是一个公共资源是否能够公正分配的问题。如果是一个完全的人造景点,投资者把围墙一修,爱怎么搞怎么搞,做你的生意好了。如果是你私家的祖屋,有人去旅游参观,你取得了接待资格,我认为可以价格自主,不劳物价官员去致意。
但这样的地方有几个呢?自然山川也好,人文胜迹也好,基本上算是公共资源,你用围墙圈起,算是保护资源;你要售卖门票,算是开发利用,但是价格要有公平性。然而,现在是什么样子呢?这些公共资源,有的变成政府的提款机,地方没钱用,就涨景点门票。有的变成管理者自己的肥水,门票也可以不断涨价,贡献当然也有,就是增加了就业。还有的,经营权被出售几十年,从而自主经营,又是门票涨价,我不觉得买家有问题,公共资源你要卖掉,人家买是正常,但政府为什么要卖掉?
现在,情况是旅游资源不管在政府手中,还是已经卖掉,门票可以涨,发改委的价格管理通知还在发,媒体对涨价问题也在报,而又各不相干。涨价的径自涨去,媒体径直报去,发改委只要一面对地方发不得涨价的通知,一面对报道涨价的说“误报”就行了。
终究,发改委是相信通知和回告的,权力是相信“内部通道”的,也许这跟相信不相信都没有关系,因为这通道实在是离不了,所以知其不可信也得维持好表面的协和,这就是“尾大不掉”的意思。至于外人,也有亲疏,说“误报”还算客气,疏远一点可能就是“诽谤”,那会无所逃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