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评论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CCTV2《今日观察》2009年10月1日播出国庆特别节目:《中国式突围—开篇》,以下为节目内容。
解说:《今日观察》国庆系列——《中国式突围来自一线的报告》,宏观经济数据向好,中国经济是否已全面回暖,中国式突围究竟有哪些亮点?《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王小丫):大家好!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为您带来国庆特别节目——《中国式突围——来自一线的报告》。金融危机爆发一年之后,中国经济现在的情况究竟怎样呢?经历了危机的一年当中,中国经济的各个行业、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不久前,我们的记者和评论员深入到了中国经济的第一线,带来了各个领域的最新的情况。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天的时间当中,有来自家电、汽车、服装、体育、教育等各个行业的代表,将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和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中国经济如何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突围之路。我们今天,将首先来关注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势和走出危机的中国模式。
那么今天来到我们的演播室的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欢迎您。
成思危:您好。
主持人:同时还有我们的评论员张鸿。
首先,我们要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经济的一些最新的情况。
解说:在全球经济前景尚不明朗时,中国经济是否真正企稳回升,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上升行情呢?
先来看一组数据,8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连续4个月加速,就在这个月,全国财政收入5237.47亿元,增幅达36.1%,在实现连续14个月的正增长的同时,创下今年财政收入增速的新高,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经济刺激措施的带动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数据均有所改善。
8月份,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外贸出口值达到1037亿美元,连续两个月超千亿美元。
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说,我们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7.1%。
海外媒体也纷纷对中国经济回暖给予了积极评价,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和首席经济评论论人马丁沃尔夫在达沃斯论坛上说,看到了中国的刺激方案惊人的成功。
《华尔街日报》先后发表《中国经济低谷期会很快过去》,《支出稳固,中国经济转好》等文章,认为政策刺激计划产生了效果,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好转,对全球经济来说是好兆头。
中国式突围(一):聚焦中国模式
主持人:当这些中国经济的最新的数字发布的时候,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的媒体或者是经济界,普遍的都表达了一种乐观的态度,觉得中国经济已经率先走出了低谷,那想请问成老,您是不是觉得也是同样的有这种乐观的态度?
成思危:我一直说,我是一个审慎的乐观主义者,所以我强调的是我们看问题,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问题。所以2008年上半你可以看到经济速度开始下降,从2007年的四季度的11,降到2008年一季度的10.6,二季度的10.1,2008年下半年,那么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下滑的速度加快。
主持人:对。
成思危:所以三季度是9,四季度是6.8,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启动了4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那么这个计划实施以后,应该说起到了它一定的作用,那么一季度我们尽管还是下滑,6.1,但是下滑速度大大减缓了,二季度上升到7.9。所以从整个来看,上半年我们达到了7.1的增长速度。那么从这一点看,我认为我们的经济是应该说是逐步地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现在要需要注意的,这是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还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所以这是我们今天更重视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是中央,最近为什么中央把又快又好发展,改成又好又快发展,把好字当头的重要原因,所以我觉得这还是审慎的乐观。
主持人:审慎的乐观其实就是又好又快,好字放在了第一位。
成思危:对对对,要看到问题,不仅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问题。
张鸿:我也是觉得应该触底反弹了,最近一段时间我和我们的记者,已经兵分好多路去全国各地的这些企业。
主持人:是,张鸿最近去了很多企业,一线。
张鸿:对,去一些企业看,的确是有回暖的这个迹象,而且从宏观的数字来说也能够感受得到,比如说我特别在意的,一个是中国的500强,它的净利润已经超过了,美国的500强,当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说我们更多的是500大。
成思危:对。
张鸿:还有一个就是说,1到8月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它的净利润,你看是下跌了,1到8月份是下跌了10.6%,但是比1到5月份的时候,已经减少,跌幅已经减少了12.3%,就是这个降幅在收窄,所以说整个的我们无论是说你们500大也罢,500强也罢,它是依托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这个回暖的,所以说基本上可以判断就是最严寒的那个时期已经渡过去了。
主持人:最冷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成思危:对。
主持人:在经历了这一场经济的寒冬之后呢,我们就像期盼着春天的到来一样,渴望走出这个低谷,那么在经济危机的这个期间当中,国家也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出这个寒冬,走出这个低谷,我们就现在一起来了解一下。
解说:为了应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在过去的一年里,举国上下到底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去年11月份,国家出台总额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推动经济增长向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转变。包括增加农民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实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在全国10%的县市区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000万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各级政府新增投入8500亿元,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今年年初,国家又推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涉及钢铁、纺织,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其中九大工业行业占全部工业行业增加值的比例近80%,同时全面启动家电下乡工程,迅速将蜇伏的农村市场潜力释放出来。
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已经初见成效,这一切对于实现经济的全面复苏,又将带来怎样深刻的变化?
主持人:这一年多的时间当中,我们也看到国家不断地出台很多政策措施在振兴这个经济,帮助中国经济尽快地走出这个低谷,比如说有经济刺激计划,还有各个行业的振兴的规划等等,那么也有一些声音就认为,你单纯地是依靠一些财政的手段,或者说是宽松的信贷的政策,其实是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的,那我想请问成老,目前从这个目前的这个情况来看,目前经济的这个宏观面上来看,是不是我们的政策已经达到了这个预期的效果?
成思危:我认为要看怎么说,如果说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点来说,应该说是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正如中央再三强调的,我们这种回暖向好的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如果我们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分析,上半年经济增长7.1,投资的贡献是6.8,噢,6.2,消费的贡献是3.8,这个净出口,就是外贸的净,干净的净,净出口的贡献是负的2.9。从这三个数字我们就可以看到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刺激的。
主持人:投资。
成思危:这个投资刺激,包括4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包括比较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货币政策。
主持人:对。
成思危:但是投资快速的的增长,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我在《人民日报》上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可能会造成产能过剩,库存积压。
主持人:对。
成思危:效益降低,还有污染回潮。
主持人:对。
成思危:所以我们要在投资刺激经济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好字放在快字的前面,这是我们在投资方面需要注意的。第二是在消费方面,消费起了一定的作用,应该说贡献了3.8,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个老百姓的消费总体来说,还不够强。第三就从外贸来看,它是负的增长。
主持人:对。
成思危:拉后腿的作用,我们外贸在下降了25%,这个在世界遇到金融危机的时候,可能也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所以这三个问题都是我们现在需要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从投资的角度,外贸的角度,还有消费的角度。
成思危:消费的角度。
张鸿:对,我特别同意成老的观点,因为他《人民日报》那篇文章我也看了,就是说我们的这个整个的刺激计划,一揽子的计划其实它是一个急,治病的一个急药,哗一下,猛药下来,下来以后,但是你不可能你政府永远有那么多钱,你总一天你这个规模在减少,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这个信贷的发放已经在减少了。
主持人:对。
张鸿:说是微调,但是其实下调的幅度还是挺大的。接下来就是怎么能让它能够持续地能够发展下去,我们原来一直说是刺激经济,但是我们也提到一个观点,就是能不能撬动经济。
主持人:那么我们看到了在经过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一些什么样的经验呢?那么中国的经济将会如何发展呢?稍候继续我们今天的评论。
解说:危机时刻,中国采取哪些果断应对措施?一揽子计划重振增长,中国模式为何引发全球关注?《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各位继续收看,我们这里是《今日观察》,今天我们为您首先播出的是第一期国庆期间的特别节目——中国式突围来自一线的报告。现在我们就就中国最新一轮的经济情况来看一下,世界的各大媒体以及经济界对此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解说:中国以自身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复苏创造了机遇,海内外媒体对中国龙的抬头,给予了怎样的关注和评价呢?
美国《华盛顿时报》刊文,中国这个亚洲巨人的一揽子计划,稳定了世界市场,并为亚洲、欧洲和美国新近出现的复苏做出了贡献。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题为“全球衰退的转折点”。文章指出,世界经济最糟糕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中国回到了充满活力的增长道路,亚洲大部分地区因此备受鼓舞。
《华盛顿邮报》发表“美国该到认真对待中国模式的时候了”。文章指出,随着“美国模式”的蒙尘,“中国模式”赢得新的光芒。美国必须认真对待中国模式,否则可能会发现站在“历史的错误一面”的是自己。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中国模式会被围堵吗?”文章指出,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的吸引之处,中国模式应付危机的能力和有效性,已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种模式。
针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也有媒体发出提示的声音。
新华网发表“警惕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因素。”文章说,中国经济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影响中国经济复苏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主持人:我注意到很多媒体在总结这个中国经济60年的发展的成就的时候,还有就是这一次应对这个金融危机的中国的这个应对的时候,都用了一个词,就是中国模式。首先第一个问题想问成老,您对中国模式这个词怎么看,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说您认为中国经济在这一次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您觉得有哪些特别的经验是值得推广或者说值得我们来跟大家说一说的?
成思危:我觉得中国经济经过60年的发展,应该说也经过艰苦曲折的探索,到现在为止可以说形成了一种模式吧。但是这种,我们因为看到第一是这个模式本身,还是在不断发展的,它本身也还不断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还不能说是一个非常成熟了的模式。我们还应该注意的一点,这是国外对中国的评论,刚才说了,现在已经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最近我到国外参加很多国际会议,讲学,你说十年前,说中国是威胁,中国崩溃,但现在更多的我们听到,是中国责任,就是说给我们戴高帽子了,中国已经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吧,中国是30年以后能赶上美国都讲这些。实际我讲这背后,当然一方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他们用奇迹这个字,对中国发展的成绩的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是不排除希望给我们套上更多的责任,所以我参加,我说中国尽管是经济总量很大,我们13亿多人口,我们GDP世界100名之后,人均GDP。
主持人:对。
张鸿:对。
成思危:我们的GDP在世界只占6%。
主持人:对对。
成思危:所以这种情况的话,我们不可能去扮演英雄救美,英雄救欧这种角色,我们只能说是努力地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最近胡锦涛主席在华盛顿也讲了,对不对。
张鸿:对。
成思危:我们做好,中国自己做好了,就是对世界的贡献。
张鸿:对。
成思危: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既不要被人家的说中国崩溃,中国威胁论,被它吓倒,另外更重要的我们也不要给人家捧傻了。
主持人:对对对。
成思危:不要被吓傻了,也不要捧傻了。
张鸿:对。
成思危:我们自己还是冷静地按照这个中央既定的方针走我们自己的路。
主持人: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不要被别人戴了高帽子给忽悠了,要保持理性。
张鸿:就是这一次危机当中,我觉得有两点,一个是非常及时,当时我们采取措施非常及时,就是无论是美国,还有欧洲一些国家,他们其实在他们的政策还犹豫不定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出来四万亿的救市计划,这个可能是值得很多国家来借鉴的。接下来可能我们可能刚才我说的,它不光是这个猛药了,其实猛药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成老他们这些经济学家已经提了很多药方了,这都是中药的药方,就是怎么能够让这个经济不仅见底以后,怎么能够稳定地复苏,然后可持续的发展,我想这个就是我们接下来政策需要考虑的。
主持人:好一段广告之后,我们再来听一听特约评论员有什么样的观点和建议。
主持人:欢迎各位继续收看,那么对于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和最新的一些情况,我们现在就来听一听特约评论员有什么样的观点。
解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对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发挥了巨大作用,多项经济数据指标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但经济结构调整在中国是一个老问题,很难一蹴而就得到解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学家樊纲认为:中国经济复苏是可持续的,不会出现W型调整,明年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小,但房地产投资、企业投资和出口形势有望好转。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围,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需求结构要调整,要提高消费率;二、产业要升级,要培育新兴产业;三体制改革要有战略性突破,要服务于战略性转型的需要,要突破制约转型的关键环节。
主持人:好,谢谢特约评论员,那么成老我们接下来要进一步地推进中国经济的回升,其实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个突围,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成思危:我刚才已经都说了,就是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个文章,题目就是叫做“复苏在望 任务艰巨 不可懈怠”。我觉得现在经济已经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们就要更重视,不断重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这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年要实现一个踏踏实实的8,可持续发展的8,一个为明年和今后工作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的8,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张鸿:对。
主持人:其实又好又快,这个好字当头,是一种非常理智的,踏实的,科学的一种态度。
成思危:对。
张鸿:对,我们都知道拉动经济是三驾马车,投资,然后外贸,加上这个消费。现在全靠投资者一马当先,剩下两个都相对比较弱,所以现在我们就需要把另外两个马车让他们跟上来,然后我们再一起突围,那怎么才能一起突围呢,就是说你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