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18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有698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89%。中国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近年来风景名胜区平均每年旅游总收入约为330多亿元人民币。(10月5日新华网)
近些年来,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成就可以说是有目共睹。各地的风景名胜区越来越多,总面积越来越大,管理体系日趋完善,这一方面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就业;另一方面也为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但是,我们在看到景区发展成就的同时,更要算算民生账。我们不仅要看到风景名胜区每年不断增长的旅游收入,更要看到民众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时,不断提升的旅游成本。
尽管国家发改委三令五申,部分景区涨价的冲动依然没有停止。在今年4月份发改委“禁涨令”到期后,多个景区提高了门票价格。如7月20日天津黄崖关景区门票价格旺季由40元提高到50元;8月1日四川乐山大佛景区门票价格由每人次70元调整到每人次90元,而动辄几百元的门票价格在当下的旅游市场也并不罕见。动辄几千元的旅游消费,对于中国家庭目前的消费能力来讲,是一个不小的开支,这与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初衷相符吗?
景区大量的门票收入,又有多少真正用到了景区资源保护上?如著名的黄山风景区,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门票收入用作景区保护;云南石林景区2008年门票收入近3亿元,而用于景区日常资源保护的支出仅为3000万元左右。
风景名胜区意味着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民众出游是一种精神文化上的需要。因此,风景名胜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攀升的旅游总收入等,不应当是纯粹的经济文化发展问题,更是关涉到民众生活质量的民生问题。我们在大力发展景区的同时,更需要计量一下广大民众的出游成本问题。不同民众对于票价的最大承受能力是多少?如何让广大民众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高质量的景区服务?
每个人都有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渴望与权利,而诸多风景区具有唯一性的特质,其身上应更多地肩负着公益性与社会责任。景区的发展是一回事,基于民生质量的考量则是另一回事,而后者显然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