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海林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按GDP计算,中日韩分别列世界的第3、第2和第15位;按外汇储备计算,三国拥有的3万亿美元外汇占了全世界的一半;按双边贸易关系计算,中国是日韩两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韩则分别是中国的第3、第6大贸易伙伴。如今,这些数字足可让10年前提出建立三国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的小渊惠三首相九泉下倍感欣慰了。
日本奇迹、汉江奇迹、珠三角长三角奇迹——按照中日韩青年领导人论坛的日韩代表的说法,全中国都在发生奇迹,东北亚三强先后掀起的“奇迹”浪潮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现在已经无人能够无视东北亚地区对亚太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也无人能够否认,这种引擎作用与“三驾马车”数十年来不断深入的经济合作之间的逻辑联系。
然而,也还有另外一些数字在三国合作机制建立10周年之际让人难以释然。数年来,在中日韩三国举行的民调中,三国始终是彼此之间最不喜欢的国家之一——个中原因却没有多少受访者能够说得清楚。历史问题?环境问题?领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其实更多的是情绪化的心态问题。中日、日韩、中韩之间,既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也有雾里看花的隔阂。我们早就实现了经济上的互相依存,但我们并没有因为生意上的成功而互相喜欢乃至结为莫逆。
走过了10年历程,中日韩合作机制已经从东盟10+3框架内“独立”出来,三国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概念一个接着一个。三国用自身的实践反诘了国际关系当中安全“高政治”制约经济“低政治”的传统思维。如今,那种认为政治分歧、历史积怨会阻遏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悲观论调早已没有了市场,甚至有人乐观地将政冷经热定义为东北亚合作的特色,认为不管我们多么互不喜欢,合作也会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进行下去。
然而,做邻居和做生意毕竟不同。邻居是要做一辈子的——国家不能选择自己的邻居,做邻居,冷热不均是不行的。
韩国大国家党女发言人赵允旋议员用她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来总结她对东北亚合作的理念,大意是“一人独行或许快些,三人结伴方能远行”。而互不喜欢的人是无法结成伙伴的,更谈不上能走得有多远。扩大共同利益曾为东北亚经济合作提供强劲动力,让三国都走得飞快。但若要三国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远,还需要建立起“东北亚观念”,提高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合作精神,加强对彼此的认同。
就在这两天,新任日本外相冈田克也建议三国共同编撰历史教科书,从培养对历史共同认识的角度强化三国的共同情感,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虽然这个建议尚未成为三国峰会上的主要议题,却是一个非常值得鼓励的思路,或许能够作为三国结伴远游而迈出的最初几步。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