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鸿:财经人才进入回补阶段 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9日18:26   央视《今日观察》

  CCTV2《今日观察》播出:后金融危机时代 财经人才如何培养?以下为节目实录

  最近我们在国内的部分高校发现,尽管“十一”长假刚刚过去,但是应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会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而按照往年的惯例,校园的招聘会一般都是在11月底的时候才举行。校园招聘为什么会大大地提前了?哪一类的人才最受欢迎?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教授、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拉开帷幕,招聘岗位上千个,外资银行走进校园,展开招聘宣讲,哪些专业人才受到企业青睐?

  后金融危机时代, 财经人才的新机会

  黄蔚:金融危机阴霾渐散  全球名企齐聚名校揽人才

  (央视财经频道记者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我身后的报告厅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实力的用人单位,在这里进行招聘宣讲,我看了一下,今天在这里进行招聘宣讲的是世界最大的银行之一,英国巴克莱银行,在这个招聘季,巴克莱银行将中央财经大学作为他们在亚洲招聘员工的一站。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危机过后  全球名企纷纷发布校园招聘计划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巴克莱银行在银行界,还是比较有地位的一个银行,我认为,巴克莱银行对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职业起点。今年很多公司都放宽了要求,而且(招聘)人数也增多了,宣讲会场次也比去年多了,说明现在经济正在复苏。

  王广谦:财经人才需求虽未受影响  但用人的标准和要求更高了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我今年的感受是,在金融危机过后,财经人才需求对中央财经大学来说,好像没有受什么影响,但是对人才的要求,我感到标准更高了,要求更高了。比如,对公司企业来说,财务人员需要熟悉市场,需要熟悉资本分析,需要建立比较稳定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制度,还有薪酬制度,以及风险防控等等措施。

  张鸿:全球经济形势回暖  财经人才进入回补阶段  但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今日观察》 评论员)

  人保部也说了,今年大学生就业的总体的形势确实还是严峻的。今年巴莱特银行以及一些金融的企业到财经类大学里招聘和推介的时间提前了,这是因为这些金融企业有人才回补的需求。去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受到冲击最大的是这些企业,这些企业裁了很多人,现在金融已经开始回暖了,就开始回补人才。从整体来讲,我们还不能那么乐观。虽然中央财经大学的就业率还是不错,但就整体来讲,今年的毕业生是611万,明年预计会达到700万,经济的回暖能不能满足这么多学生的就业需求,现在还很难说。所以无论是毕业生也罢,还是学校也罢,还是要保持一个比较清醒地认识。

  王广谦:应就个人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如果甘于做研究的,对未来发展预期感兴趣的,做研究还是可以的;如果对市场感兴趣,马上就业,就业之后回来再工作都可以,可以做多种选择。

  王广谦:国际视野是财经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所谓高层次的财经人才至少应具备几点。第一,应该有科学、完整、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现在市场细分,岗位细分,越是细分,就对人才的要求更综合,就更需要具备综合知识做好细分后的工作;第二,需要有比较强的技术能力,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在市场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挑战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对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三,要有全球国际化的视野,这一点需求越来越明显,不光是我们的国家融入全球化,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完全融为一体,不光是外资的公司企业以及合资的公司企业,就是纯粹的国内市场和企业的发展也已经和国际市场密切相关。国际市场影响国内市场,所以国际视野是必须具有的一种基本的素质。

  张鸿:高校教育应与职场需求对接完善

  (《今日观察》 评论员)

  王广谦校长提出的是非常完美的毕业生的形象,肯定是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的,无论是市场的需求,还是研究的需求。事实上,现在我们的很多教育其实和需求对接的并不完善,也并不完整。

  我举一个例子,我朋友开了一个负责调查的研究公司,来了一个著名高校学经济的研究生,导师的推荐信也写的特别好,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特别好,就用了,正式上岗以后,让他去做一个企业的调研,但是他到企业以后,他不知道如何调研,也不知道重点在哪,一个完整的调研报告也写不出来。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也有这样的教训,我自己是学财经的,会计也学过,我参加工作以后第一次开支票,全部写错,浪费了7张现金支票。其实支票特别难填,但在上学的时候,我们只看过支票;学过打算盘,但不知道支票应该怎么填。所以说,无论是应用型的人才,还是研究型的人才,其实培养的时候都要根据需求来量身订做,就是说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其实是产品,这个产品要适销对路。

  金融海啸过后,高端财经人才需求升温,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高校人才如何培养?

  王广谦: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很好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大学一方面要坚守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良知的一批优秀的学者,影响未来的社会;另一方面要考虑他们现实的工作,现实的就业。办法之一就是提高教学水平,使他们在具备能力上,在综合素质上有很大的提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高水平大学必须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全球选择最优秀的教师在大学工作,包括我们每年接受的毕业生,也都是在很多求职者当中选出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教师,热心于教书育人,热心于把学生培养成才。

  张鸿:大学应时刻保持其敏感性  为未来储备人才

  (《今日观察》 评论员)

  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的着眼点不光在大学本身,还有大环境,包括产业,包括市场。霍德明老师在美国,在台湾,在很多地方都教过书,现在他在北大教书。他95年在台湾的时候,就开始开金融衍生品的课,因为那时台湾的金融衍生品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和国际接轨。但是如果那时在北大开金融衍生品课,可能这些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知道他能在什么地方工作,可能只能到外企一些研究机构去。但是,大学同样是有所可为的空间,它应该保持敏感,比如现在金融衍生品开始出现,是不是我们就开始来预计它未来会怎么样?包括国际贸易争端,包括知识产权等等这些问题。在这个时候,大学的敏感性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大学是在为未来储备人才。

  葛剑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对于少数研究型的大学,要坚持自己的方向,不要受到外界太大的影响,那么这些学校应该由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保证它的人才真正能够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和提高。但是对大多数高校来讲,的确应该考虑培养的人才,怎么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社会不断产生新的职业,实际上有的新的职业,正是那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所创造出来的。但是的确也有一些大学,现在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比如有些新的戴帽的大学,明明它的基础还比较差的,只适合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甚至只能培养高级的职业人才,但是非要去搞大而无当的课,那么这个的确应该根据市场很好地调整的。

  陈玉琨:国家高等教育应注重通识教育

  (国家督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金融危机给我们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这个所谓挑战那就是引起我们对现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以往我们都比较强调高等学校的专业性,都追求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它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调;第二个问题所谓的热门专业,随着社会的变动,它也在变动着。所以我还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素质提升。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国家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所谓通识教育,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王广谦:当今大学生应无愧于人生  无忘大学精神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我希望我的学生再回到学校庆100年的时候,他们都能无愧于他的人生,无愧于在中央财经大学接受过教育,没有辜负中央财经大学的精神,担当责任,勇往直前。

  张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加大专业财经人才需求

  (《今日观察》评论员)

  对于财经人才的培养,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力量,这个时候我们对经济人才甚至专业财经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且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结构调整以后,服务业肯定要发展起来,服务业当中,金融服务业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希望财经类的院校,能够为中国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