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克杰:是什么导致了钓鱼式执法的泛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4日08:22  燕赵都市报

  作者:李克杰

  连日来,上海执法部门的“钓鱼式执法”受到社会舆论持续性高度关注。人们在质疑、谴责和义愤的同时,也在深入反思,试图寻找催生这一畸形怪胎的深层根源。不少人将其归结为执法经济的利益诱惑导致执法权力的越界,加之监督无方造成执法者肆无忌惮。

  不可否认,高额罚款背后的巨大利益,是“钓鱼式执法”泛滥的重要动因和不竭动力。但深入分析起来,笔者却认为“利益诱惑”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根源。在我看来,“钓鱼式执法”之所以泛滥,其深层根源还在于违法认定的简单化,具体来说就是认定“非法营运”的方式过于简单。“钓头”和“钓钩”的出现及其执法者与他们的勾结,是在利用这种缺陷,钻违法认定简单化的空子。

  据浦东新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办公室副主任丁建国透露,通常在城管执法中,判断非法营运一般要看三方面:一是车主不具备营运资质,二是举报人是扬招上车,三是运载中有交易行为。表面上看,认定“非法营运”的这三个标准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它却经不起推敲。仔细推敲后,我们会发现它完全不符合基本的法理,依据这样的标准认定“非法营运”必然导致过宽过滥。

  那么,到底该如何界定“非法营运”?就一般法理而言,非法营运应指违反相应法规,不具备相应资格而进行营运活动。遗憾的是,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一些地方制定的管理规范,都没有对“非法营运”给出一个科学严谨、规范合理的定义,以至于各地执法机关自立标准,造成标准宽泛而且不一,导致打击面过大,因而也给“倒钩”和乱罚款提供可乘之机。

  其实,要有效遏制和杜绝“钓鱼式执法”,堵塞制度漏洞,基本前提是正确区分“非法营运”和市民间以补偿成本为目的的一般交易行为。从理论上讲,两者的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营行为,而后者则不是。“经营行为”的法律含义是十分明确的,即以营利为目的,以不特定的公众为服务对象,长期和反复进行的经济交易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是有证照,获得法律许可的,即是“合法经营”,相反,如果没有相关证照和资格,未获得法律许可,则属于“非法经营”。必须指出,公民之间的一般交易行为是法律所不禁止的,比如百姓之间的有偿搭车行为,及其他日常生活中的钱物交易行为,否则我们每个人都有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的危险。

  上海执法机关认定非法营运的“三标准”符合上述法理吗?稍加对照就会发现,它们的认定标准是非常不严谨,甚至是偏离法律精神的。首先,它没有“运营”标准,严重混淆“营运行为”与一般交易行为的界限。也就是说,不管车辆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是否长期或多次无证拉客,只要一次就认定“非法营运”,实施严厉处罚,这等于把公民间的全部交易行为都纳入经营范围。其次,“扬招上车”客观上是很难认定的,要认定非法营运必然是听举报人的一面之辞,而这违背了程序的正当性和公平性。不客气说,从执法机关认定“非法营运”的标准上,执法机关已经与所谓“举报人”站在了一起,留给驾驶人的只能是陷阱。面对如此巨大的制度漏洞和如此简单的执法,不钻空子赚钱,不设套钓鱼,倒有点犯傻了。

  不公平的执法标准,往往只会为特定一方带来利益,而给他方带来伤害。从法治的角度衡量,即使不存在“钓鱼式执法”,如此简单机械化的非法认定标准也应当予以废止。只有如此,才能对“钓鱼式执法”釜底抽薪。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钓鱼 执法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