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起,为期三个月的新一轮“打黑”行动正式启程。本次打击对象除“黑出租车”外,还包括省际客运、公交、摩托、三轮等非法营运车辆。吸取“不规范”执法的教训,本次“打黑”欲体现划分重点区域、公安长期介入、重点对付“抱团结伙”等三个新特点。
自从政府还孙中界、张晖以清白,规范交通行政执法被置于前所未闻的重视程度,承诺今后交通行政执法严格执行“十禁止”以后,舆论对上海的态度已明显改观,但上海所面临的“新考验”也接踵而来。
由于“不规范”执法于上海还是国内其他城市,都不是偶发的个案而是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受孙中界、张晖讨回清白之启发,历年间尤其是近几年因“打黑”而受到处罚的当事人中,难免会有部分受罚者找有关部门“翻旧账,讨说法”。如此一来,新的棘手问题变得很难回避。
我们不认为也不相信以往的“打黑”都是以“不规范”的执法方式进行的,但“旧案”中存在大量“错案”或其他“执法欠缺”显然也是一目了然的。当务之急是,要赶紧出台可供操作的鉴别方法作分类处置,证据确凿的坚持原来的处罚毫不含糊,证据不够过硬的则当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区别不同情况认真“纠错”。总之,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尽快使“不规范”事件软着陆,已对有关部门构成了应对“复杂局面”的新挑战和新考验。
还有,无论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出于为新一轮“打黑”保驾护航之需,法制必须同步跟进。显而易见,新一轮“打黑”过程肯定会有被查处对象不服行政处罚而提起行政诉讼的,一旦诉讼成立,司法机关拿何种法律标尺断案成为又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考虑到立新规需要时日,当务之急是,认真检视本市高院2008年出台的《关于审理出租汽车管理行政案件的若干意见》是否有“补丁”该打?若确有“补丁”该打,那就越快越好,越快越主动。
严格讲来,集中“打黑”,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打“补丁”等等安排,都只属整治交通客服市场的应急手段和治标举措。从治本的角度,“黑车”非法客服之所以久治难愈,甚至演变为“抱团结伙”的形态,本质的成因是供给短板长期难以补齐。因此,下更大决心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增加公交服务市场供给,才是遏制“黑车”非法营运的治本之道。供给问题涉及人、财、物,也涉及公交服务的供给体制,分别简述一二:
增加供给,眼下及未来两三年间,当分期分批消灭一批公交服务“最后两公里”之空白;填平轨交与公交的接驳空档,实现轨交、公交与大中型居住社区的“无缝对接”;学习杭州经验在交通中转枢纽提供廉价自行车接驳租赁服务;增加城郊接合部公交车线路和班次;调整现有部分公交线路重叠所导致的资源浪费。
改革公交供给体制近期当着重做好两件事:其一,在出租车市场行政许可证准入及由此形成的巨额“寻租”利益一时难以撼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出租车司机的“份子钱”支出,一来增加合法营运司机的收入,二来减轻乘客的坐车成本。否则,合法出租车高成本与黑出租车之近乎“零成本”所导致的巨大“成本差”,势必诱惑更多司机以开“黑车”为业。其二,公交公司的“上市资产”已被剥离,公交开始逐步回归公益,但轨交“上市资产”尚待剥离,倘若轨交继续实行“变相的市场化经营”和“国内最贵的轨交票价”,纵然新建更多的轨交线路,因出行成本实不堪承受,“黑车”营运的市场空间则很难予以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