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沈若愚:我们该如何认识甲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1日08:54  东方早报

  作者:沈若愚   

  今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宣布本次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提至6级(最高级),“世界现在处在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开端”。但由于北半球温度的升高,甲流大流行并没有接踵而至,国人再一次在媒体上看到铺天盖地的甲流报道已是9月份了。

  消息太多,并不是一定是好事,特别是在国内国际很多消息看似矛盾的情况下,不少人可能感到无所适从。我认真地读了卫生部网站上的连续几篇甲流媒体通气会的文字实录以及相关权威文件,有必要做些解释,希望能说清一点问题。

  一是我国现在的甲流病人究竟有多少?正确的回答应该是不知道。你可能会奇怪,卫生部不是定期发布数字吗?比如,截至11月9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报告59478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44662例。事实上,卫生部门提供的这个数字是确诊的病例,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卫生部有一个依托全国多家医院的流感样疾病的监测系统,目前有500多家医院是这个监测系统的哨点,哨点的儿科和内科报告两个数字,一个是流感样疾病,一周内就诊了多少,同时总的就诊人数是多少,然后卫生部门计算流感样病例占总就诊人数的比例,这个比例的变化是反映流感流行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卫生部门还对其中一部分患流感样疾病的病人采集咽拭子标本,送到实验室做病毒检测。实验室病毒检测呈阳性的才是确诊病例。卫生部门并没有对所有的患流感样疾病都进行病毒检测,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必要,因为绝大多数的病人等检验结果出来,病都已经好了,二是实验室也不具备这么大的检测能力。

  二是甲流怎么会致死?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是截至11月9日,累计报告重症病例242例,已治愈53例,死亡30例。因为我们很少听说得感冒死了的事情,所以在心理上冲击比较大。事实上,过去我国的流感致死率一直极低的原因是统计方法不同,在死因统计里,WHO分为直接死亡原因、间接死亡原因和根本死亡原因。根本死亡原因是指最原始的疾病导致另一个疾病发生,造成死亡。之所以美国季节性流感平时得死好几万人,而我国很少听说得感冒死的,原因就是美国统计的是根本死亡原因,而我国过去统计的是直接死亡原因。比如有的病人得了甲流,造成严重肺炎,最后导致心脏病突发而死亡。按照WHO的算法,就是因流感致死,而我国原来的计算方法是因心脏病致死。但是这次甲流的致死率统计就是按照WHO方法计算的,如果按照原来的口径,可能甲流致死率为零。

  三是口罩到底应不应该戴?回答应该是健康人能不戴就不戴,得感冒了就必须戴。原因很简单,甲流(也包括其他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那些有感冒发烧咳嗽症状的人需要戴口罩,他们戴口罩是减少把疾病传染给其他人的几率,其他人没有必要戴,除非是需与甲流患者接触,或长时间处于人员密集且不通风的场所。

  四是疫苗该不该打,谁应该先打?回答应该是该打,但是不强求,先打后打要视情况而定。我国甲流疫苗的接种坚持的是“知情、自愿、免费”原则,想打就打,但是对于重点人群应该是希望大家打。所谓重点人群一是保证公共服务系统的运转,也就是公务人员,水、电、煤、气、交通,包括医务人员;二是中小学生,因为孩子们在学校环境里接触时间长,接触距离近,频次高。关于谁应该先打的原则,各地各人的观点也是不同的。卫生部的专家很推荐上海的做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梁晓峰主任去上海调研甲流疫苗的接种情况,听上海市领导表态:如果接种的群众多了,干部和医生就往后靠,让给群众、让给最需要的人来接种,如果当地没有人来接种,领导和医务人员要带头接种。

  五是为什么不少消息看似矛盾?这个原因很复杂。首先是情况在不断发展,比如我们非常信任的钟南山院士在几个月前,就公开表示不十分支持大规模地接种甲流疫苗,但是最近又表示支持接种。钟院士不是墙头草,改变主意的原因是经过大规模的接种实验和实践,证明甲流疫苗是安全的。其次是有些观点还需要验证。比如对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对甲型H1N1流感大面积暴发会不会起到屏障作用,各方专家还在争议。最后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一致,有关方面(比如国家和地方,各地之间)公布的消息也可能有些不太一致,这有时的确会令人困惑,我们需要更权威的声音,及时正视听。如果情况目前还不能确定,就承认,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作者系公务员)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甲型H1N1流感

更多关于 甲流 防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