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振华
央行发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外需萎缩将持续较长时间,须通过改革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体制、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等途径,以扭转居民收入增长滞后和差距扩大的局面,进而启动内需。报告也特别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薪酬管理,规范津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以及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
收入分配是一连串的事。如果要硬生生地拔高居民收入,只可能在两个群体中得以实现,其一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其二是国企尤其是垄断国企的员工,政府一声令下,就可以把他们的工资涨上去。然而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企的员工,以及一些自谋生路的灵活就业人员,他们的收入是政府很难左右的,而这部分群体占据了就业人口的绝大多数。公务员和垄断国企的员工属于社会的高收入阶层,他们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比低收入群体要低很多,即便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对于拉动内需的作用也是不大的。因此,从扩大内需的角度看待收入分配改革,关键是要把民企员工等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给提上去。
在市场体制之下,富人的收入会比穷人的收入增长的更快,要缩小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低收入者的收入必须比富人增长的更快。穷人要获得收入几乎只能通过出让自己的劳动力,但富人除了劳动力之外,其收入很大的一块来自于他们所掌握的生产要素和资本的增值,如公司股票上市之后,一下了会出现一个亿万富翁群体,此类财富的快速增值是与穷人无缘的。至于寄希望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来让穷人获得资本性收入,其实没什么实际意义,一方面穷人本就没什么资本,即便持有一点点股票,在中国股市折腾几下之后,也几乎注定要血本无归。
在初次分配层面,提高穷人的收入,只能是将民企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效益提上去,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工会建设,让员工在企业效益的分享上获得更多的份额。
对于目前已经存在的高收入群体,关键还不是建立“收入增长机制”,而是要建立约束他们的收入过快增长的机制。如今的垄断国企,他们的收入标准是自行决定的,更有甚者,垄断国企盈利了,利润就在员工之间进行内部分配,而如果亏损了,则要求财政给予补贴,这实质上是垄断国企总能在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同时将负担转嫁给社会。这强化了收入差距,也使得社会公平和正义荡然无存。
在二次分配领域,一方面要强化对穷人的社会福利保障建设,这一点讨论的很多了,同时也要加快如教育、住房等生产性和生活性的公共基础设置建设。试想,住房价格高企,民众的收入即便有了一点增长,但除了让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对于内需哪有什么实质性拉动呢?(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