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6日电 综合媒体报道 美国总统奥巴马15日晚抵达上海,正式开始对中国的访问。对奥巴马此次行程,《纽约时报》进行了持续的追踪报道。
10月30日,《纽约时报》发表前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之子马克。布热津斯基等人的评论文章,称奥巴马的访问目标包括环境、能源和货币政策等议题,并认为他正处于独一无二的位置:可以突破首脑峰会的既有模式,确认一些具备全局性意义、“可以实现的事情”。一旦这些付诸实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中美关系,并解决两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而这些“事情包括”:在美国、中国和巴基斯坦领导阶层之间建立领导人正式沟通机制——美中两国在巴基斯坦的利益是一致的,即消除巴国境内极端主义活动、稳定巴国领导阶层、鼓励巴国经济发展;美中应该支持“三亚倡议”(Sanya Initiative)项目——该项目旨在将美国及中国每年退役的高级军官集合在一起,这打开了沟通的新渠道,进一步扩大军事透明度,有助于加深中美彼此间的了解。
14日,奥巴马访华前夕,《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奥巴马将在北京和中国领导人会晤,商讨如何改善美国这个世界经济霸主及其最大挑战者之间的关系。报道认为,货币问题仍然是最富争议的话题。华盛顿认为人民币估值偏低,北京则担心美元贬值过快,威胁到中国持有的庞大美国国债的价值。
15日,《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中国债主地位改变奥巴马访华态势》的文章称,奥巴马将要扮演一个“过度挥霍者”向借钱给他的银行表达敬意的角色。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这一事实正改变着中美关系核心。奥巴马的前任推动中国追随西方模式,而他将花较少时间告诫北京,而花更多时间令其安心。
另外,报道还指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顾问认为,过去几年中美之间打交道的范围太窄,只注重反恐和朝鲜问题,而对中国的能源环境政策、及其在东南亚、南非和非洲势力的扩展,美国都关注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