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滕朝阳:校长推荐终究不如学生毛遂自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0日08:30  正义网-检察日报

  近几年,教育领域里的改革如走马灯一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禁令更不知凡几。但改革的成绩如何,禁令的效果怎样,相信自有公论。眼下最著名的教改新闻,是北京大学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因着北大的头衔,更因着北大的历史,哪怕它一个细小的改革,仍足以耸动听闻。即如这实名推荐制,在我看来不过是高等教育改革中一个小小的点缀,却简直已闹到沸反盈天的地步。但马上有崇尚宽容的人士站出来教导人们说,对北大的改革要多些宽容,少些挑刺。

  这年头,只要改革不改到自己的头上,都不难摆出一副雍容大度的尊容。但北大这个让人忧心忡忡的推荐制,要想处士不横议,恐怕也不易。从这个推荐制,有人看到了“官本位”的幽灵,否则,为什么不是熟悉学生的班主任来推荐,而非得要由离学生很远的校长来推荐呢?有人又表示了担忧,权(钱、色)学交易已非止一日,高校几成腐败的渊薮,校长推荐制难道就能出淤泥而不染吗?实名推荐云云,说起来动人,但又有几个腐败的官员不是实名推荐的呢?因此,这些议论都不为无因,而与宽容不宽容无关。但在我看来,北大的这个改革,最可议之处,乃在于其在价值上给人们带来迷茫。

  全国的中学不计其数,但最终获得北大认可的、具有推荐资质的中学只有39所。北大有没有这个“自主权”?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没有,是因为北大毕竟不是北大人的北大;即便承认有,也不意味着北大就可以自己“说了算”,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且问那些落选与被排斥的中学,如今能找谁申诉评理去?进入北大“法眼”的中学,无疑是优秀中的优秀,就算这样的认定主体、认定程序和认定结果都无懈可击,那么,北大搞这样的推荐制,到底是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还是在为愈演愈烈的择校推波助澜呢?

  据北大有关人士介绍,这个推荐制的选拔标准,于学生而言是综合素质优秀、学科特长突出。看上去,这应该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标准,因为它们在一名学生身上几乎不可能同时存在。倘此理解不错,则意味着北大的价值指向,应该就是招揽与此相适应的两类学生,你推荐“全才”可以,推荐“怪才”也可以。但北大又说了,获得推荐的学生还得过两关,才能在高考中得到30分的优惠政策。在我看来,如此貌似妥帖的安排,只有救济“马失前蹄”之效,收获“推良不推优”之果。真正优秀的学生,鲜有马失前蹄之时,也用不着占推荐的指标;而那些学科特长突出的学生,就是在高考中得到30分的优惠,仍将与北大无缘。那么,对中学校长来说,何为理性的推荐就不言而喻。

  推荐制的“精髓”,据北大自己说,是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高悬这样远大而崇高的理想,的确可嘉,但将此种理想系于推荐制,却类于以一发系千钧,不免于智小谋大之讥。人们每乐于举钱钟书、吴晗为例,以证明推荐制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但以目前的推荐制而言,有钱钟书、吴晗一样潜质的人进不了北大;便是进了北大,他们能不能成为钱钟书、吴晗一样的人才,甚至能不能顺利毕业,也还是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同样是对北大的考问。

  “一考定终身”自然应该打破,打破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变“一考”为“多考”。统一考试之外,也不妨有特例,为特殊人才进入大学接受人文熏陶和专业训练创造条件。但无论怎样完美的“校长推荐”,终究不如“毛遂自荐”。据说北大每年会收到上万份“自荐生”的自荐材料,筛选工作很繁重,所以改为推荐制。这当然也算不上什么理由,北大正应以此为荣,更应以发现、培养人才为职志,岂能只图自己省事省力?便是推荐制,也非一无可取。若推荐就意味着一步登天,自然有特权之嫌。推荐之后也有考试是对的,但现在的设计却不是分类指导原则下的特殊考试,而是回到统一考试的老路上,这就无论如何难让人看出推荐制的所谓“精髓”。

  滕朝阳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校长 推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