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魏英杰:2012,后美国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3日09:49  东方早报

  作者:魏英杰

  看完《2012》,不由感到困惑:这部电影哪里表现了“中国拯救地球”这个主题?有人边看边数数称,电影总共十一次提到中国,证明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分量。且不说这是一部未来科幻片,今日中国的世界地位,哪里还需要一部电影来背书?说白了,近来传得沸沸扬扬的这个话题,不过反映了部分国人过于骄狂或极端不自信的群体心理。

  在影片中,“诺亚方舟”确实是在中国制造的,但发现这场地球危机的是美国人(还有印度科学家),启动和主导拯救计划的依然是美国人,包括镜头里出现的“诺亚方舟”的指挥官都不是中国人。假如把这看作一种现实的映射,无非确认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这一事实。所以应当说,中国人在这场灾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只是面对危机的全球协作中的一部分,根本不能上升到“中国拯救地球”的高度。

  从整个影片来看,导演的意图也是非常明确的。拍过《独立日》、《后天》等巨作,又因《史前一万年》遭遇重创的导演艾默里奇,这次总算有了进步。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这部影片再度以导演所擅长的特技镜头赢回票房。(单就影片特技效果而言,中国影片在这方面至少存在十年以上的差距)但在个人导演生涯中,艾默里奇这次更加明确地表达了一个理念: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危机中,只有通过全人类协作参与、共同行动,才能够共度危难。言外之意,美国必须和其他国家分享权力,携手并进。

  这是一个崭新的全球性话题。按照中国的表述方式,这叫“大国崛起”;而按照美国人的说法,这是“他者的崛起”。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读过的《后美国世界》一书中,对正在发生的这一世界变化有着深刻形象的描述。这看上去就像一个问题的“各自表述”。问题是,部分国人由于视角和观念偏差,从中得出了并不客观的结论。类似这种错误思维,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中国(可以)不高兴”的观念演进中,不难洞窥一斑。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大舞台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获得起决定性作用的全球事务话语权。换句话说,美国也并未丧失其“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更要看到一点,在这部由美籍印度人、新闻从业者法里德-扎卡利亚撰写的专著中,“他者的崛起”不仅指向中国,还包括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国家。这就是说,在“后美国世界”中,新秩序的兴起并没有宣告美国的衰落,“新世界不可能出现一个新的超级大国,只可能出现多种多样力量的崛起”。

  厘清这一点非常关键。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该理性地看待“大国崛起”这个话题——不能仅仅把这看作中国力量的兴起,更应看成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之一。说得明白一些,“他者的崛起”实乃给奥巴马开出的一服清醒剂,部分国人却不能把“大国崛起”当作迷幻药吞下去,甚至甘之若饴,浑然不觉。回到《2012》这部电影,有些人之所以产生“中国拯救地球”的幻觉,原因恐怕正在于此。

  如果把这部电影看作未来世界(或“后美国世界”)的预演,它其实是在提醒一点,即人类共同行动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赋以某个国家“ 救世主”的角色。眼下有些人对这部电影感到莫名其妙的兴奋,反证了这种担忧实有必要。至于导演这么做是否还出于票房上的考虑,那是另一回事了。(作者系资深评论人士)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2012 灾难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