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常青
近年煤矿事故多发,国家不断要求强化对安全生产的监管。然而,在一些地方安监部门负责人看来,国家重视恰恰给安全监管人员提供了寻租空间
造成上百人遇难的黑龙江新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再次引发全国上下对安全生产监管的关注。在人们期待尽快清查矿难责任的同时,远在西北的甘肃省,张掖市安监局原正、副局长孔佐新、武建寿涉嫌受贿犯罪正在受审。
这已经是甘肃省今年第二次依法追究涉嫌贪污、受贿的安监部门负责人的刑事责任。今年10月,白银市安监局原党组书记李砚田贪污受贿200多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6年。
遗憾的是,安监部门腐败案并非只发生在甘肃省。综观近年来发生在山西、广东、湖南、河南等地的安监部门官员落马案可以发现,当前一些地方的安监机构自身就不“安全”。当事人触犯法律自然会受到法律严惩。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这样的安全监管怎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安全生产环境?
我国近年煤矿事故多发,国家不断要求强化对安全生产的监管。然而,在一些地方安监部门负责人看来,国家重视恰恰给安全监管人员提供了寻租空间。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甘肃当地3名安监局长有一个犯罪共同点:把对煤矿的监管权力变成了敛财的工具。李砚田在利用对多家煤矿进行鉴定、考核和安全评估时,大肆贪污公款、受贿;而据检察机关指控,孔佐新、武建寿两人则利用对辖区内煤矿进行安全评估机会,大肆从评估公司收取回扣。
源头不安全才是最大的不安全。安全生产监管领域滋生的腐败行为,直接导致了对一些企业违法生产的放松甚至无视,各种违反安全法规的现象因此屡禁不绝。
安监领域发生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极其隐秘,往往只有在发生大事故之后才能被揭穿。这给安全监管腐败的监管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从根本上说要让安监部门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任何时候,单靠少数人监督,监督者自身出问题都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