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龙象:蜗居蚁族的现实让中国今日难称富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8日08:32  青年时报

  作者:龙象

  一部《蜗居》居然引来了这么大的热闹,可见我们被房子和现实伤得有多深。

  一部普通的电视连续剧居然引来这么多热议,可见别的影视作品离真实有多远。

  《蜗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很真实,与我们的现实很近,甚至还影射了小三和贪官,影射了一下物欲横流的大都市。影射之外,《蜗居》很诚实地反映了我们共同具有的那种矮小人性。因为太诚实,因为太自然,所以甚至还引发了有关低俗与黄色的讨论。我说过,如果把城市里那些万家灯火的墙都贸然拆开一面,你一定会发现低俗与黄色其实就是人生的另一面,你一定会发现人生其实这样鄙俗不堪。

  《蜗居》其实没说出什么更新鲜的事情。关于房子,是这几年中国人嘴里天天要谈论的重要话题。因为房子像一座大山已经压在背上,因为更多的人都被房子按住了再慢慢揭皮,因为房子是我们很多人一辈子奋斗的目标,因为房子带给我们关于财富和安全感的人生初体验。

  编剧六六说:“每一个在写字楼中拥有1平方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有关房子的剧,不用编也天天上演,素材之丰富,早已超越了我们想象。《蜗居》只是还原了一下我们的生活,只是掐了一下还在做梦的中国人的大腿,就让我们结结实实地疼了一把,就让我们有些受不了了,以致北京电视台已经停播《蜗居》。广电总局出来说明这是正常的节目调整,好吧,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正常往往包含着大量的扭曲。

  前段时间,杭州一个留学归来的博士跳楼自杀,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也有很多人觉得非常自然。比如,我听到的一种观点是这样的——该博士苦读几年归国,发现当年的同学要么升官上位,要么赚钱大把,再不济的也倒腾了几套房子,身家早就不一样了。可是博士自己呢,回来任教职的大学不过是给个小房子,每月薪酬也有限,财富未见半点增值。几年苦读,百无一用,于是心理失衡,索性告别了这个冷酷的物欲世界。

  要我说,这种观点当然是庸俗的,可是现在社会上就是这种价值观在大行其道,所以才弄出很多无趣的人和事来。作家慕容雪村在杭州居住一年,对杭州乃至浙江的人文生态,给出了“无趣”两字。原因他概括得简单——这里草根民营经济发达,造就两个最主要的社会阶层,一是老板,一是打工者。两种人都为钱奔忙,所有人都为钱奔忙,基本上没人来理会什么人文的事情,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读大书的人。

  慕容雪村的观察或失之偏颇,但仍足以给我们以启示:单一以钱为标准衡量一切的价值观,会造成整个社会生态就像一个大的蚁族:黑压压拥挤着生存在那里,平庸忙碌,了无新意,却也永不停息。

  而在《蜗居》的映照下,“蚁族”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也浮现出来。在学者廉思的笔下,“蚁族”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该群体高知、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他们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他们主要聚居于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他们甚至很难满足自己的性需求。

  所以,只要有蜗居和蚁族这样的生存现实,我们就很难自得其乐地骄矜中国今日的“富足”,也很难说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感十足的城市。不是要刻意打击大家的富足感与幸福感,只是提醒还有另一种现实——要更富足、更幸福、更和谐,我们就不能选择性逃避。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蜗居 蚁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