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俊生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先生日前在第五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针对目前的IPO(首次公开招股)提出建议,在改革定价机制的同时,在供给方面要取消行政控制,实现长期供求平衡。
IPO市场化,这是管理部门在今年恢复资本市场新股发行后大力推进的一项工作。所谓市场化,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让发行公司能够接受市场的选择,什么时候发行股票,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股票,都由市场说了算。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IPO的市场化改革只停留在对定价机制的改革上——管理部门放弃了对新股定价的管理权,完全由发行公司和其保荐人根据询价结果来作出。而一个公司是否有资格发行股票,它挑选什么时候发行股票,这一至关重要的“生杀大权”仍然掌控在管理部门手中。
这种“偏瘫”的市场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发行公司一旦通过了管理部门的审核,就等于得到了行政权力的背书,不用看市场脸色就可以保证发行的成功。而且,在这种行政控制之下,发行公司在新股定价上可以和保荐机构合谋,以走过场的询价来操纵定价。今年IPO重新启动以后,新股发行定价普遍超出公司募资计划,创业板公司的超计划募资更是引起市场的强烈质疑。
管理部门之所以迟迟不愿意放弃对IPO的行政控制,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在放弃了行政管制以后,会出现两个情况:一是过多的企业涌入发行市场,对市场流动性造成重压,使交易市场不堪重负,影响市场稳定;二是会有不符合资质的公司混入市场,从而给投资者利益造成损失。平心而论,管理部门的这种担心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则可以认为这种担心又是多余的。
首先,在目前的行政控制下,管理部门经常会根据交易市场的行情走势来控制发行节奏,但管理部门的判断其实只是从自身本位出发,用行政思维包办代替了市场思维,反而造成了新股发行成为交易市场行情调节器的现象,只要新股发行节奏稍为快一点,交易市场马上就给出脸色,最终又容易倒逼发行市场停顿。同时,这种由行政部门控制发行节奏的手段,使发行市场出现了畸形的供需倒置,新股长期处于奇货可居的状态,发行者不必担心发行失败,交易市场的“炒新”风潮也生生不息。反过来,放弃行政控制,确实会有大量企业涌入市场,交易市场固然可能受到一定冲击,但发行公司在失去制度性庇护后,其发行就不得不被迫接受真正的市场考验。通过不断的市场博弈,发行市场终将回归到正确的定位。
其次,现行的行政控制其实同样不能保证将不符合资质的企业阻拦在发行市场之外,一些发行企业在受到市场质疑后,反而可以振振有词地认为既然已通过审核,就表明没有问题。市场管理部门放弃对发行市场的行政控制,不等于放弃市场的监管,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部门的责任反而更重了。管理部门在放弃行政控制后,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这种“左手管右手”的尴尬,改变因为审批权的行使而造成的监管落空的状态。
“让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中国资本市场IPO市场化的方向已不可更改,在管理部门放弃对发行定价的管制以后,现在需要更大的改革力度。放弃行政控制,正是这种改革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