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府有责任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18:00  中国经济周刊

  政府有责任消除“艾滋”歧视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今年12月1日是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此前一天,胡锦涛总书记专程来到国家会议中心,参加首都防治艾滋病志愿者活动。

  领导人的参与和关心,不仅为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也有助于遏止目前依然普遍存在的艾滋歧视。有调查显示,受访的艾滋病感染者中,有40%表示曾遭受与艾滋病有关的歧视,有超过2/3的人表示家庭成员因为自己的感染状况而遭受歧视。更有甚者,即使是在专业公共服务人员中,在知晓感染者的身份后,有1/4的医务工作者、超过1/3的政府官员和教师,曾对感染者抱持负面和歧视态度。

  艾滋歧视不仅有悖于和谐社会的精神要义,且对遏制艾滋并无实效,只会使得情况变得更糟而非更好。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感染者害怕改变自己的行为导致他人产生怀疑并最终知晓其感染的事实,因此,很容易倾向继续以往不安全的行为,从而造成感染扩散;另一方面,由于高风险群体惧怕自己有可能遭受各种各样的艾滋歧视,因而不愿意进行相应检测,从而造成预防失败。

  遏止艾滋歧视,除了要对社会文化心理进行矫正,更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宣传普及事关艾滋的科学认知,充分披露事关艾滋的公众信息。因为传染性疫病的知识和信息具备最为典型的公共品特征,唯有政府才有动机和能力去采取行动,施以普惠。

  在防治“非典”之后,中国政府在疫病知识的宣教和疫情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这其中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政府对于自身权力、义务的重新审视和规划。由此,具体到艾滋防治领域,近年来中国政府的战略取向显著表现出双向并进的良性转变。一方面,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从2003年的3.9亿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9.94亿元,地方财政的投入则从2003年的不足1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6亿元左右;另一方面,防治艾滋病的努力方向不再局限于生物医学和流行病学等技术层面,曾经有所忽略的人文关怀开始成为政府施力的又一新目标。

  基于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强和方向的调整,中国的艾滋病疫情总体保持在低流行态势,上升幅度也在减缓。不过我们也看到,中国的艾滋病疫情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增多,以及流行模式多样化等局部特征。因此,当下清醒的判断应该是,中国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任重道远。

  中国防治艾滋病的工作还需要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公共健康的价值内涵以及推进公共卫生的系统兼容。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通过尽可能满足民众对于防治疫病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切实遏止目前仍较严重的艾滋歧视。只有这样,闻“艾”色变的中国社会才能最终迎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光明未来。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