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云云:杨元元自杀 谁来收留贫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4日14:46  大众网-齐鲁晚报

  作者:马云云

  近日,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女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卫生间自杀身亡的消息刺痛了不少人的神经。30岁的杨元元因家境贫困等原因带母求学,在要求与母亲同住一寝室遭校方拒绝后,不堪重负,最终在5天5夜没合眼、精神彻底崩溃之际自杀身亡,杨元元自杀前一天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

  一个年轻的生命以如此残酷的方式离我们远去,是不是该给这世界留下些什么?

  杨元元在向校方提出的申请中提到,自己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杨母在24年的春秋交替中,培养了一位硕士研究生和一位博士生,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不幸的是,杨母所在的工厂搬迁,家中拿不出买房资金,杨母便失去了住所,从此跟随上大学的女儿生活,贫苦的生活再度雪上加霜。

  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全力渲染杨家的清贫,并有不少人将矛头直指上海海事大学,指责其责任感尽失、无德无良。可笔者认为,上海海事大学也有自己的难处,将杨母安排在宿舍居住的确不方便管理,再说,贫困大学生不只杨元元一人,一旦其他学生也提出类似要求,校方如何处理?

  那么,杨母究竟该由谁来管?笔者不知道杨母在老家宜昌的社会保障情况如何。照理来说,杨家已是二十多年的困难户,地方政府理应在政策上予以照顾,是杨家没有申请还是地方政府失察?笔者不敢妄下结论。

  笔者想说的是,杨家只是众多贫苦家庭的一个缩影,杨元元也只是众多清贫孩子之一,这一事实与她的研究生身份无关,她的死应该让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社会保障体系,投向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普通人。

  在全国上下热烈讨论来年经济走势时、在80后边看《蜗居》边感慨居无定所时,有多少人能想到艰难生存的杨母们?较高的基尼系数揭开这个社会的伤疤,我们缺少的不是财富,而是财富更合理的流向。

  杨元元走了,留下了老泪纵横的母亲和正在读书的弟弟,杨母下一步该何去何从?继续去北京陪儿子读书?学校不是慈善机构,更不是养老院,没有义务收留贫困学生家长,该收留他们的,是这个社会。最终“收留”贫困的,只能是这个社会。

  杨元元被贫困压倒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以如此残酷的方式离我们远去,是不是该给这世界留下些什么?

已有51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贫困学生 自杀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