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年砍柴:有一种伤害比贫穷更可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6日08:02  辽一网-华商晨报

  作者:十年砍柴

  女生杨元元和她的家人本来可以被看成自强不息、穷且益坚的典范。6岁丧父的她和弟弟、母亲相依为命,姐弟俩先后考入武汉大学,杨元元后又考入上海海事大学,攻读海商法研究生。但因为学校不让她的母亲住宿舍,她就自杀了。

  当然有人说,是贫穷最终杀死了杨元元,但她忍受贫穷久矣,为什么到了读研究生阶段竟然放弃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前途没有信心,如果确信研究生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来奉母养弟,再苦再累她可能也会撑下去。这和近年来本科、研究生扩招有关。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许多贫寒子弟考上大学,多数能坚持下来,一是因为当时上大学负担轻,二是当时大学生、研究生就业远比现在理想。那时,知识的期权价值比现在高得多,亲戚朋友愿意资助,自己对前途也更有信心。当本科扩招后导致就业压力剧增,教育部门又扩大研究生规模,如此,研究生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了,那么研究生的就业同样在相当程度上要比拼父母的能耐,显然杨元元就业前景不乐观。

  对杨元元来说,比贫穷和前途迷茫杀伤力更大的是周遭环境的冷漠。

  公众指责其所在学校的冷漠无情,学校也在辩解自己没有责任。现在细究哪个人、哪句话促使杨元元自杀,我以为没有太大的意义,某件事某句话只是压垮杨元元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海事大学不让其母亲和她合住在宿舍里,正如前不久武汉大学强调和张在元教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不负责其医疗费一样,从法理上来说,是没错的。但公众对学校的要求,显然和纯粹经营性的工厂不一样。大学不仅仅是办学挣钱的机构,它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所谓“传道”,就是应该有担当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孝道,在中国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是主流意识形态推崇、宣扬的道德。而学堂、书院这类教育机构,一定是宣扬这类主流道德的主要场所,如1995年,考上甘肃庆阳师范的16岁学生李勇背着患病的父亲去上学,一度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新闻人物,而他所在的学校,也为有这样一位恪守孝道的优秀学生而自豪。

  这年月,小人物因贫穷而自杀并不罕见,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不新鲜。可当一个贫穷的女研究生也丧失生活的勇气,当一所重点大学内的氛围也出现那样的冷漠时,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不能承受之重。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贫困学生 自杀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