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傅万夫:何必惊诧于问题官员的复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8日08:30  辽一网-华商晨报

  作者:傅万夫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原局长李长江复出,担任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专职副组长。2008年9月22日,李长江曾因"三鹿"事件引咎辞职。(12月27日 新华)

  人们之所以对被问责官员的复出充满着警惕,首先是因为一些问题官员复出的随意性和不公开性,总会导致汹汹舆论与乱象丛生。

  近几年,从因"黑砖窑事件"被撤职的洪洞县原副县长王振俊复出担任该县县长助理;到"瓮安事件"中被撤销党政职务的原县委书记王勤,摇身一变成了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太多问题官员的复出方式,挑战着公众的忍耐底线,也间接考验了官员复出体制的公平和公正。

  其次,随着公众对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力认知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有了更多对于法律应公开透明的合法要求了。问题官员如何复出,走的何种程序,如何保证程序的公平,这些环节既是公众履行监督等权利的契机,更是政府部门赢得公众信任的良机。

  "能上能下"始终是官员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也是保证官员人事制度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手段。基于这种大环境,对于官员的问责制,并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犯有过错的官员只能承担相应责任,不能改过自新。从行政性问责进一步走向程序性问责的过程中,官员即使引咎辞职乃至被免职,也应该可以在制度的框架内寻找复出的机会。

  也就是说,官员被问责了,不代表"政治生涯提前结束了",只要他的复出是在民主、公平竞争和法治的前提下进行的,我们都应该给予任何人同等的机会。

  解振华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因为松花江环境污染而辞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职务的他,在一年多后复出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几年来,在这个位置上,解振华的优良表现也是有目共睹的。

  公众为何总是对问题官员的复出充满惊诧?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公众对于出问题官员的"一刀切"认识,尤其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问题时,个人情感往往取代理性判断;二是官员复出体系总是遮遮掩掩而引发的质疑和猜忌。

  本来是一个鼓励官员勇于改正错误的激励机制,却在操作中被人为地制造一些神秘色彩,而这种神秘结合一些不规范的复出案例,顿时就产生了一种负面作用,打击了复出程序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事实上,这种反差尤应引起有关部门在选人用人上的反思。

  随着官员问责制的健全,"能下"似乎比"能上"越发地显示出了它的威力。当然,在严肃法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复出平台,或许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建设一个健康完善的官员考核体系。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李长江 复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