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邓海建:曹魏高陵真伪之辩要科学不要恶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5日07:40  新华网

  作者:邓海建

  1月1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论坛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接受新华网独家专访,称在网上备受关注的安阳县西高穴大墓现阶段推断墓主比较多的是曹操,但不是最终结论,发掘工作刚刚结束,真正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至此,沸沸扬扬的曹操墓真伪之争有了初步的权威结论。

  当网上出现某种热议时,权威部门及时站出来,走到现场进行调研、考证,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了科学精神,八卦恶搞就失去了空间土壤。这是一个善于解构和恶搞的年代,一切严肃与宏大的主题都可能被群体性消解。曹魏高陵从发现开始,就在众声喧哗中被架上了肥皂剧的舞台。专家在搞学术,比如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3日揭晓的2009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中,曹魏高陵光荣在列;当地政府在想尽办法保护、开发,并力图赢得公众对其行政作为的信任;而在网络等舆论舞台上,在“质疑有理”旗帜的指引下,曹魏高陵则遭到怀疑、恶搞,其促狭机巧,令人咋舌,有网友甚至戏谑地宣布,少林寺附近惊现孙悟空墓。

  这是一个主体价值多元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由表达时代。想说什么、怎么说,没有强制的模型与范式。但正如民主精神并非取决于形式一样,公民社会自由表达的能力与素养,并不在于语不惊人死不休式的标新立异,也不在于一味对传统、对常理常情的悖逆。

  回到曹魏高陵的话题上来,其真伪之辩可谓甚嚣尘上。然而,在这场跨年度的全民大争执中,真正有益于曹魏高陵考古研究的学术争鸣却少之又少,真正意在推动事件朝向理性与科学发展的民智民声也是凤毛麟角,多的是口水,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式推演,是消遣文化下的恶搞泡沫——而公众徒在一片喧嚣之中愈加茫然。

  诚然,考古本就是一门以有限测无限、循明晰探幽暗的科学,任何成果的发布并不意味着盖棺论定,往往倒是学术争鸣的发轫。正如专家所言,阶段性成果不排除学术争鸣,大家都可以发表不同学术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砥砺,以期接近真相。至于政府行为,也可以秉持起码的监督与质询精神,促使其最大化接近公共利益。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关注曹魏高陵真伪之辩,在于深厚的历史文化情结,在于公民对公共事件的知情与责任——而不是把一件严肃而正经的科学事件娱乐化、将一次回望历史探寻文明的契机演成一笑而过的小品。

  曹魏高陵真伪之辩,不管怎么辩,不管谁来辩,起码应遵循一点儿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其实就是实事求是,讲求逻辑自洽,谨寻经验证据,有条理地怀疑。在任何领域,我们都可以怀疑并批判专家,但前提是你要有比他更合理更正确的理由或证据。比如曹魏高陵,无论真假,单纯的所谓“质疑”并不具有任何科学价值,反而可能很糟糕。出于情绪的怀疑,与谩骂殊途同归。遗憾的是,在曹魏高陵真伪之辩中,借题发挥的很多,就事论事的太少。有人拿曹魏高陵真伪之辩与此前的周老虎事件类比,事实上,周老虎事件中网友关于摄影学、生物学、力学、光学等专业知识的阐释与当下大多“因为怀疑所以怀疑”的喧嚣不可同日而语。如今考古学家已对曹魏高陵做出初步结论,网民对此的争论虽不至于划上句号,但质疑者最起码也要拿出点像样的说理,而不是一味的恶搞促狭。

  学术公信力有无问题是一回事,政府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态度是一回事,历史的真相是另一回事——在这几者中,我们可以浮想联翩,可以吹毛求疵,但总不能以恶搞应对科学。多点科学精神,也许我们就会少一些吵嚷,对历史多一份淡定与洞明,一如电视《三国演义》开篇所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曹操墓葬被发现

更多关于 曹操墓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