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漏然
安阳曹操墓之真伪争论至今,俨然已成了一锅娱乐大杂烩,各方人士,举凡学术界的、非学术界的,内行的、外行的,搞考古的、搞政治的、搞经济的、搞文化的乃至搞盗墓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共襄盛举、热闹非凡,甚者有多名自称为曹操“孙子”者也来认祖归宗,为这一“跨年大戏”平添了几分后现代式的荒诞感。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奇观”?按说,古墓的考古原本是一项学术科研活动,有其专门的操作方法与技术,乃属于专业人员的工作范围,也是由专业人员才能胜任的,但为什么这项科研活动却成了一项娱乐秀,专家说的话没人相信,似乎每个人都有质疑的权利与能力,而就众说纷纭的现状来看,众多论者也不吝表现其质疑的勇气。
有论者指出,这是学术丧失公信力所致。的确,在当前社会,学术权威被拉下神坛,学术在公众的视野里日渐失去了其应有的神圣与高尚,公众对学术的笃信日益被疑虑所取代,而专家、学者的发言也频频沦为一个个笑话,在这样的语境下,凭借几个专家“走穴”式的探访,便想“盖棺定论”,引起公众这么大的反弹显然是在理所当然之中。
当然,这一切也事出有因:一方面学术无法摆脱政治的制约,有形的体制约束如大学、科研机构官本位的体制与无形的政治压力将学术紧紧地禁锢在一个笼头之中;另一方面,学术日益为商业、经济利益绑架,往往成了任其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再者,在这样一个大众娱乐、“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时代,学术的坚固性与严肃性也日渐被娱乐性所消解。在这样重重夹攻下,学术已经日渐衰退,失去了其沉甸甸的分量,变得轻飘飘,而这样的轻却是我们社会无法承受之“轻”。
学术日渐衰退,丧失公信力,不但是学术之哀,更是社会之痛:一方面,学术科研的衰退所造成的是社会发展的滞后,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从长远来看,思想与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方面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术公信力的下降对社会信任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学术、科研因其在方法上的严谨性、操作上的科学性、在运用证据上的确凿性以及立场上的中立性,是构建社会信任最后也最坚固的防线,而从事学术、科研的人群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社会“良心”的承担者,但是当学术也失去公信力,无法为公众所信任,当这建构社会信任最坚固的一道防线也被攻破,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又如何重拾社会信任?而一个没有信任的社会,一个谁都无法相信的社会,我们又如何能安然地生活其中?
近日,朱清时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现在都追求官位了,因为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大家时间都花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学术界的衰退,这种状况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呢?”(1月15日《南方周末》)诚然,学术就是学术,无法也不应承载起商业、政治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拿安阳曹操墓的真伪之辩来说,当前最需要的,是公众、官方给科研工作者一个独立的科研环境,让学术的归学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拨开迷雾,窥见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