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尹卫国:从海地地震的世界之痛看公民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6日08:24  燕赵都市报

  作者:尹卫国

  海地时间1月14日9时(北京时间1月14日22时),中国救援队医疗分队开设第一个流动医疗点,已成功为110名受伤灾民提供医疗救助。当地时间下午3时,海地总理礼宾官赶到医疗救助点,对来自武警总医院的医生感慨地说:“你们是第一支来总理府进行人道主义救助的救援队。”(1月15日《新华网》)

  不仅国家层面派遣了救援队,据媒体报道,成都志愿者陈岩心急如焚,他已将个人的全套救援装备整理完毕,正奔走于多个政府部门,希望能尽快奔赴海地参加救人救灾。

  与陈岩同样焦急的还有成都市综合应急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曾晓容,这位剃了光头的汉子说,他已从512名成员中挑选出16名骨干,可在1小时内集结立即前往海地救灾。

  因跨国救援涉及办理签证等问题,陈岩等志愿者暂时还难以成行,但其精神及勇气无疑让人震撼,这是一种“世界公民”的良知、爱心和责任意识。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公民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正在消弭,地球越来越成为人类休戚与共、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当吞噬生命的无情灾害发生在某一国时,作为“地球村”的公民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受灾国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而当自然灾害的发生超越国家和民族时,那就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灾难和悲痛,需要“世界公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灾。

  “世界公民”的责任感是一种超越国家、民族,超越意识形态的人类共同的责任意识,体现着人类共同的生存价值观。伴随着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地球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濡以沫,有难共担,越来越成为人类共识,只有团结互助,方能有效遏制灾难。这种命运共同体是培养“世界公民”意识的土壤,但其内在动力则源自于全人类共同的良知,即从心灵深处萌发的对灾难、对受害者的爱心、善心、同情心、恻隐和怜悯之心。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多次展示“世界公民”的风采,如2004年12月印度洋特大地震引发海啸灾难,中国向各国灾民提供6亿多人民币援助,同时民间募捐活动如火如荼,共筹集善款4000多万元。同样,当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时,160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资金或物资援助,中国之殇,世界之痛,国际社会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感。

  这说明“世界公民”的良知、爱心是血脉相通的,这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宝贵财富。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过:“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为公益事业做出牺牲的人,都是被人们称为最有道德的好人”,完全可以说,“世界公民”的责任意识“催生”出来的是一大批具有人性道德的好人。

  一个人救灾的能力有大小强弱之分,但只要具有公民的意识,从心灵深处产生对灾祸的悲悯之心就足矣。公民意识的增长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当一个好的“世界公民”首先要当好中国公民,当每一个中国民众都有着理性的公民责任和意识,和谐社会建设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海地 地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