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商报:埋怨彭宇案让道德倒退30年又有何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7日08:22  华商网-华商报

  1月9日下午,一位八旬老人突然倒在杭州南宋御街街头。人们纷纷伸出援手,但是谁也没有把老人扶起来,还有人“善意”地提醒:“别去扶他,当心赖上你,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此事让网友们产生了联想,并引起激烈讨论。一位网友认为,这与当年南京“彭宇案”不无关系,“彭宇案”一纸判决,让中国的道德水平倒退了30年。(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彭宇案再现”这样的新闻,近两年来我们在媒体上屡有看到。依照“坏的判决”会从“源头上”败坏社会风气的推理,强调彭宇案的负面效应,实属常情。但在笔者看来,如果藉此断定彭宇案的一审判决“让社会道德倒退了30年”,将社会道德滑坡的全部“罪过”,一股脑地推给彭宇案判决,实在有失偏颇。

  笔者在此无意为彭宇案一审判决“翻案”——— 在社会道德加速滑坡的过程中,彭宇案确实起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导火索”作用。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彭宇案之前,类似彭宇案的“冤枉”见义勇为者的判决,不是也屡有出现吗?它们的负面影响,不是一直在“潜移默化”吗?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如果没有彭宇案,将有另一起影响巨大的“坏的判决”,成为“引爆”社会整体道德滑坡的“导火索”。笔者如此判断,绝非信口开河:发生在去年的“天价捞尸案”,不正是彭宇案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吗?不正是道德伦理底线失守、基层治安生态荒芜不堪的最好见证吗?

  退一步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救助者及其家人,抱有 “反正担负不起医药费,不如找一个人垫背”的阴暗的讹诈心理;如果没有那么多见义勇为者遭遇“好心没好报”的结局,那么,“扶,还是不扶”、“救,还是不救”这样的问题,还会成为公众争议不断的话题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一个青年人都会有迈入老年的一天,每一个人都有需要路人伸出热情之手的时候。如何尽快修复彭宇案的负面影响,如何快速拯救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在我看来,相关职能部门在强调伦理道德教育、风气培养,以及确保公正公平司法判决的同时,还应该多多鼓励公众碰到类似事件时能做到 “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比如应该多多鼓励民众碰到类似事件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对那些及时拨打110及120求助的民众,也应该有所奖励,如此等等。当然,鼓励民众“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相关职能部门尽快构建快速应急和联动反应机制,应该走在前面。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彭宇 后遗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