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文武:忽视优质就业的就业率只能被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3日17:18  观察与思考

  忽视了“优质就业”的就业率只能被质疑

  ■山东烟台  王文武

  也只有将“优质就业”列入就业率,就业率才能更科学、更有指导意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1月22日上午召开2009年度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会上,在介绍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时指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

  2009年的“被就业”一路小跑,走进了新的一年。相对于2008年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而言,人社部似乎对2009年的就业率充满底气。而社科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显示,预计2009年将有近7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近620万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怎么听都觉得是天方夜谭,难怪质疑声再起。

  在笔者看来,就业率为87%肯定有注水成分,尤其是在2009年很多用人单位经营不善的情况下,这个数据就像是一座海市蜃楼,虚无缥缈。但又不能完全否定,至少这个数据表明了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作出了努力。笔者只是觉得,人社部的这个就业率太“孱弱”,经不起推敲,尤其是在盲目追求高就业率而忽视“优质就业率”的今天,就业率再高,都不能说明就业质量。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在的就业率已经是赤裸裸的政绩工程、任务工程和效益工程。造成这种情况,源于教育部2003年的一项规定。规定指出,高校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区分情况,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低增幅。也因此,有的省明确规定就业率低于30%的高校专业停止或者隔年招生。就业率承担的功能太多太重。因此,高校在“自我统计”之际,想方设法增加“分子”,提高就业率,包括网友曝光的不签协议不发毕业证书、不签就业协议就将档案打回户籍地、大肆鼓励毕业生考研究生等。

  在“分母”不变的情况下,“分子”被人为增大,于是乎,就业率“被提高”。可在高就业率的背后,就业质量堪忧:有些毕业生根本没有就业,只是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有的即使就业,也只是做着或专业不对口、或报酬极低的工作;或工作不稳定,像浮萍、落叶一样飘忽不定……这样的“工作”与其说就业了还不如说是不拖母校和当地政府的后腿。

  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是高校和教育部门的首要职责,直接关系到学校综合竞争力。因此,不但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更主要的是提高优质就业率。笔者认为,就业不仅仅是要毕业生签订完就业协议了事,还要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对口岗位,身心愉悦地工作,而且有发展的空间。换句话说,必须注重企业、岗位、薪酬和环境的优质性。作为高层次人才,高校毕业生就业如果有量无质,对高等教育而言,也是一种耻辱。笔者认为,就业率是最低层次的参考指标。人力资源部门在统计就业率的时候,更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稳定率和收入水平,将“就业质量”放在首位。也只有将“优质就业”列入就业率,就业率才能更科学、更有指导意义。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