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商报:公立医院改革工夫不仅在医院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5日09:48   上海商报

  国家联合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经选定16个城市,标志着公立医院改革已经启动。上海也在试点城市名单之列。

  毫无疑问,公立医院改革主要是在公立医院内及公立医院服务范围内进行改革。公立医院改变“营利”医院、“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第一条。具体来说,就是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当然,在这项改革中,还须防范医院乱收医药服务费。不过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改变公立医院改革的补偿渠道,大概能够相当程度地缓解人们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

  可是我们以为,要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要使公立医院改革成功,改革不仅要在公立医院及公立医院服务范围内进行,恐怕还要在公立医院以外进行,具体是指非公医院及非公医院的生存环境也需进行同步改革。

  之所以要医疗改革,是因为目前普通百姓普遍地陷入“看病难,看病贵”的境地。有人认为这是医疗市场化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在市场机制下,“看病难”和“看病贵”两种现象是不可能长期并存的。看病难,说明求大于供,接着就会发生看病贵。但是看病贵了以后,一方面将会减少“求者”——患者,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会增加“供者”,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增加医院,从而使看病不难,并最终因为医院众多而良性竞争使看病费用也降下来——使看病不贵。

  然而,当患者增多——求大于供时,公立医院本能地通过药品加成等手段增加自身收入,使患者“看病难”进而“看病贵”时,后面一步——增加供应——医院相应地增加却不曾出现。原因在于目前医疗的市场形式只是在向患者收费,在药费、医械费(每个环节都在赚取差价)上体现出来,而在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增加供应的环节上,市场机制的作用被市场外的因素阻断了。

  现在理论上民营资本能够创办医院,但在实际操作上,民营医院则有诸多不便,譬如很多医院都不能进入医保,而综合医院更是难见。现在公立医院开始改革了,同时规定对非公医院一视同仁,这很有必要。国家规定,将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及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给予非公医院同等待遇。但我们以为这还不够,还须在医院的补偿渠道、政府补偿方面给予同等待遇。否则公立医院没了药品加成的收入可能会本能地在医药服务上乱收费,或者非公医院仍会药品加成。

  公立医院改革是需要外在压力的,而最佳的外在压力是同等待遇的非公医院。只有竞争,才是最有效地促进公立医院提高服务质量的力量。

  此外,具有专业水准的社会性监督力量也很重要。一个没有学过医的病人不可能对主治医生的诊疗方案和费用作出任何优劣辨别。但在那些具有足够专业水准的医疗评估机构那里,某一种疾病的诊疗效果及相应费用是否合理,却多半是一目了然的。如果我们社会上这样的机构随处可见,那么医院和医生行事就会谨慎认真得多。但这样的机构在社会上的权威性,本身取决于它的独立性。如果它自己的上级与医院的上级主管单位是同一个卫生局的话,需要仲裁的患者又怎么能相信它们出具评估报告时不与医院和医生一个鼻孔出气呢?

  解决中介评估机构独立性问题的最有可能的初始动力,莫过于设计出一种机制,让公费医疗机构与同样属于国家的医保基金管理部门形成一种博弈关系。毕竟,医院收费多了,支出大头的是医保基金。而一旦后者有强烈的动力节省支出的话,独立于医疗管理系统之外的评估机构就有可能获得广阔的成长空间。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公立医院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