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裴钰:南京中山陵应该申请世界遗产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5日08:54  经济观察报

  作者:裴钰

  近日,南京市府顺应民意,决定把孙中山先生铜像迁回到市中心广场。这是中山先生铜像阔别市中心10年之后,第一次历史性地回归。

  南京市市中心广场曾经竖立过两尊中山先生的铜像,一个,质地为铜,由孙中山生前挚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铸,1942年移至新街口广场。“文革”期间被迁移到中山陵园管理处。第二尊,质地为青铜,1996年,由南京市社会各界捐资建造。由于南京城市地铁建设,这尊铜像被从市中心迁离。2009年,南京市府向民间征求意见,全城居民力请市府迁回中山先生的铜像。10年前,孙中山铜像被市府迁离,如今,又被民心迎回。

  历史大都市,要对历史有交待

  南京市政府迁回孙中山铜像,是一个城市开发和传统保护协调成功的案例,近三十年来,改革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城市化改造,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力度,在大规模铺开,城市既定的传统古迹、标志性古建筑,都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三十年来,对文物古迹保护,两个最大的破坏源,一个是席卷全国文物大省的盗墓狂潮,另一个就是在大多数中心城市兴起的城市化改造。《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认为,文物古迹和传统面临的危险之一,就是“蜕变加剧、大规模公共或私人工程”。南京地铁项目就是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如果管理不当,就会成为造成文物保护的致命危险。

  在我国,把具有悠久城市历史的地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或者“古都”,我倒觉得这样的称号,并不能完全形容南京、西安这样的城市,应该称呼它们是“历史大都市”,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南京、西安始终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标本之一,”历史大都市“和”国际大都市”不同,担负着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独特的城市责任,南京这次回迁孙中山铜像,是对历史做出了负责任的交待。

  为何尊称孙中山为“国父”?

  城市开发绝对不能触碰历史传统的底线,一座城市有“建筑地标”,也有“历史地标”,即具有标志性的特别重要的历史传统,必须得到无条件的保护。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从封建帝制变革为民主共和制度,这是“国体革命”,中国4000年的国家发展,只有两次“国体革命”,一次是秦汉时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从奴隶主义制变革为封建主义制,第二次,就是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让中国没有重蹈日本君主立宪的道路,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所以,百年来国共两党都把孙中山先生尊为“国父”,这个称号,在历史学和政治学常识匮乏的今天,很难被详尽的理解,一般地,领导变革力量,创立“新国体”之人,方为“国父”。孙中山创立民主共和的中国国体,是共和制国家的“国父”。

  纪念孙中山,就是坚定当代中国的国家价值观。我们不能割裂和摒弃民国,更不能鄙视和轻蔑民国,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这么一段铭文: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是1911年以后,中国坚定不移的民族价值观,超越了意识形态,涵括了民族界限,孙中山,是这种价值观的思想化身。南京回迁中山铜像,尊于城市中心,并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怀念,更是对民族价值观的尊崇。

  为中山陵申请世界遗产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逝世。留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孙中山的遗嘱,让南京和辛亥革命世世代代血脉相连。

  孙中山铜像的回归南京市中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南京式的中国”,即一个历史大都市的责任情怀,对民族价值观的坚守,对民众诉求的贴合。孙中山铜像回归了,同时,我们要把宏大的视野,集中到中山陵。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年大庆,在百年大庆的前夕,我建议全面修缮辛亥革命的文物遗址,对南京而言,做好中山陵的维护工作,应该为“中山陵”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通常有以下六个条件:

  1.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

  2。可以表达人类观念的一个转变。

  3。能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见证。

  4。是人类历史某个阶段的代表性建筑。

  5。是人类传统寄居地的杰出范例。

  6。与有特殊意义的世界或者现行的某种传统、思想或者文学艺术有直接关系。这个条件很特殊,前五项标准只需满足其中的一项即可,但第六项需要满足前五项中的一项,然后第六项作为一个补充项可以列进去。

  孙中山陵是中国古典陵墓建筑的典范,第一项、第四项和第五项,都非常符合;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表达了中华民族从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的观念转变,符合第二项;完全满足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

  实际上,百年来,中山陵跨越了党派,跨越了意识形态,跨越了冷战铁幕,是民族大同、世界和解的一个契合点,下面是专门拜谒的主要人物:

  1946年7月,蒋介石谒陵

  1953年2月,毛泽东谒陵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尼赫鲁、英迪拉?甘地先后谒陵

  1956年11月,朱德、李济深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组织的中央谒陵团,在中山陵举行孙中山诞辰90周年谒陵仪式。苏联、蒙古、日本、缅甸、朝鲜、英国、加拿大等国代表团先后谒陵

  1980年4月,华国锋谒陵

  1983年5月8日,法国总统密特朗谒陵

  1985年2月3日,邓小平谒陵

  1987年7月15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谒陵

  1989年2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谒陵

  2005年4月27日,连战谒陵

  孙中山是现代中国的思想灵魂,是世界文明史的中国符号,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的铜像回归了,这说明,他离我们的民族和人心从来没有疏远。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