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陶短房:中西交往应摒弃“傲慢”视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9日09:15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陶短房(旅居加拿大华人)

  对于欧美国家而言,理应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式;对于中国而言,同样应该反思自己在国际交往中的方式方法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去年岁末哥本哈根峰会上,中国副外长何亚非“抗议”一幕并不遥远。西方媒体把这普遍解读为“新超级大国的傲慢”。在刚刚结束的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国外记者忍不住要问个子丑寅卯出来。温家宝总理给出了另一个版本的答案:何亚非之所以“傲慢”,是因为某个内部会议名单上明明有中国,但不知为什么,中国代表团却没有收到任何会议通知。按此说法,那么“傲慢”的似乎不是中国,而是某些西方国家了。

  其实,何止是哥本哈根峰会,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西方指责中国“傲慢”,和中国指责西方“傲慢”的声音,一刻也没有平息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道理?

  一直以来,欧美国家掌握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话语权,居高临下的发言方式,不仅是他们所常用的,也是他们所习以为常的。当年刚果王国的恩辛加女王,坚持和葡萄牙殖民者平起平坐,在对方故意不设座位的情况下,索性坐在侍女背上谈判,这曾被欧洲人说成“傲慢”。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政治版图的变化,被称为“傲慢”的,还有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日本、苏联。显然,在许多西方人心目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思维定式依然存在,只要和自己不一样,那就是异端;只要“异端”坚持自己,那自然就是“傲慢”了。而在那些“异端”看来,西方强迫要求改变的方式,才是不折不扣的“傲慢”。

  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不论历史、现实,还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甚至许多细小的习惯,都和西方大相径庭,在双方关系发展中,自然免不了互相排异、互斥“傲慢”的阶段。一向占据优势的西方,会对新兴力量,感到不耐烦甚至反感。而后起之秀因为长期被压制,一朝登堂入室,自尊心往往特别强烈,惟恐别人看不起自己,每一道来自一向强势一方的挑剔目光,都可能被敏感地解读为“傲慢”。

  对于欧美国家而言,理应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式,将“排他程序”切换为“兼容模式”。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且不说四大文明古国无一欧洲国家,中世纪欧洲一片黑暗时,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甚至非洲的廷巴克图文明,不是都各领风骚数百年?欧美抓住发展契机,成功地几次超越,并至今领跑,这当然是令人钦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所谓“天生的选民”,天下大事就只能自己说了算。

  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而言,同样应该反思自己在国际交往中的方式方法、言谈举止。今天的中国毕竟还没有到一家独大的地步,即使到了这一步,不适当的交流方式,也只会影响交流与合作的效果。诚心“傲慢”固然不妥,如果本无半点“傲慢”之意,却总被人解读为“傲慢”,同样会对自己的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国际交往有它的“规矩”。当然,这些规矩未必合理,存在调整、修改的必要。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有权利要求调整。但这需要适当的方式,说服对方同意改变,并且可以用对方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去说,否则哪怕声音再高、意愿再好,哪怕言行十分“解气”,对方听不懂、听不进,甚至干脆听不见,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哥本哈根峰会上中国和西方彼此的“傲慢”,或许源于一场误会,但“误会”双方都应从中得到足够的、必要的启迪,寻找更有利于彼此相处、彼此磨合的相处之道。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