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熊丙奇:地方教改需在关键领域有关键作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30日13:25  新闻晨报

  熊丙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束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之后第二天,《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本发布,自3月29日至4月29日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教改纲要提到的几组数据令人关注:一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5%左右”;二是“重点建设20个学科,努力冲击国际一流水平;重点建设200个学科,使之逐步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学科。”

  这些数据,被认为代表了上海教育的国际化和高度——对于未来10年的上海教育,国际化和世界一流,是无法回避的目标。如果能达到,必引人瞩目、振奋人心,而问题正在于能否做到。

  先来看15%的留学生比例。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其中有一个指标是,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20%,由此可见,上海制定的15%的目标,是冲着世界一流水平去的。这显然体现了上海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战略眼光。但根据《2008年上海市教育工作年报》对高校在校生人数的统计,2008年本市高校留学生的比例为3.33%(不算专科生)。这离15%实在太远。

  再以复旦大学为例,该校网站介绍“学校现有各类学生近50200人……外国留学生2812人”。计算下来,如果去掉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学生,外国留学生也只占不到10%。也就是说,连复旦大学的留学生比例目前也只有10%不到,要让上海所有高校在未来10年都发展到15%,上海的高校必须拿出与之匹配的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的切实行动来。毕竟扩大留学生规模,不像国内扩招那么容易,总不至于花钱请外国学生来留学。

  这就要看第二组数据了。如果上海高校中有20个学科世界一流,200个学科国际先进,要达到上述留学生比例,还是有一定可能。而要让学科世界一流(其背后是大学成为世界一流),众所周知的路径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行学术本位管理。与国家版教改纲要一致,上海教改也明确提到现代学校制度构建,而两相对比可以发现,在某些地方,比如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举措,上海教改可能还显得更为保守一些。在此前关于国家版的讨论中,不少人士曾指出国家版提到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与“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现代大学制度存在不小差距,上海版教改纲要在这些方面,也并未有所突破。

  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是教育管理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不啃下这块“硬骨头”,实难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更遑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上海教改纲要提出,要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但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历程看,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都难以靠计划建设出来。没有基本的制度保障,即便有再多的资金支持,“一流”很可能只是一种空想。

  有理由认为,地方教改是在等待国家教革的最终“定稿”,可是国家教改纲要不是明确提到中央向地方放权,以及政府向学校放权么?已经是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的上海,需要在关键性改革方面,做出表率,闯出新路。这也是上海教育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向国际一流的关键所在。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