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
在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发生六天六夜后,施工方公布了153名被困人员的详细名单及籍贯。在4月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煤一建公司工会主席栗辉宣读了这份名单。但由于仅仅只是口头公布,未向记者提供书面资料,引起诸多质疑。(《中国青年报》4月4日)
因为仅仅是口头公布,关注此事的媒体只能借助录音,才能整理出被困矿工的名单和籍贯。而且由于栗辉语速过快,“很多听不清楚,部分名字还念错了”。记者还发现,其中两名被困人员的信息只透露籍贯分别为山西和重庆,没有提到姓名。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感叹,把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搞得这么复杂,也难怪安全生产总是抓不上去。
显然,这是一份毫无诚意的名单,充其量只是对舆论的一种应付。公布被困矿工的名单,本应是矿难处理中的一个常态制度,现在却必须要有副总理的指示才能实现,这本来就已经不正常。更重要的是,副总理张德江在提出公布被困者名单时,着重谈道,“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暴露出用工制度、井下施工管理有很多问题”,“被困153人是否准确,舆论质疑不是没有道理”。也就是说,公布被困者名单的本意,一是为了信息公开,打消舆论质疑,另一个是检视安全管理上的弊端。
不过,这份“口头公布的名单”也并非没有可解剖的价值。我们完全可以借这份名单倒推出目前公布的被困者人数的可信度。此前,官方发布的被困人员数字经过多次更改,有123人、152人、153人之说,外界对此产生怀疑。另据透露,几天前,报道“被困人员可能超过260人”的某媒体,已发出道歉信。可见,相关方面对被困人数是非常敏感的。这不难理解,被困人数的多少,会影响到事故的定性以及最后的问责力度。
由于知情权的限制,公众和媒体都不可能验证目前公布的被困矿工数量的真假,只能由企业来自证清白。如果企业有信心,当然不缺少将被困矿工名单等相关信息坦坦荡荡公布出来的动力,换言之,如果像现在这样,和舆论玩躲猫猫,那么公众和舆论只能理解为是缺少信心的表现了。从两名被困矿工有籍贯无姓名,以及被困矿工分布从15省变为14省等种种细节都可以看出,漏洞百出的“自证清白”或许会激起更大的质疑。
“口头公布被困者名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当前矿难治理的一个缩影。矿难发生之后的事件处理机制,本身也是矿难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样才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但是为什么每次矿难发生后,有关死亡人数、事故原因等关键情节都一波三折,扑朔迷离?这又是怎样令人悲哀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