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防“旱灾通胀”自我实现
文/尚前名
当前,部分省区市出现粮价上涨现象,有人将矛头直指西南大旱,并对旱情是否会助推本已显紧迫的通胀预期表示了担忧。
其实,西南并非我国粮食主产区,对粮价的影响“量微言轻”。本阶段粮价上涨并非单一因素形成。季节性因素以及国家对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都会导致粮价的相应上升。因此,对部分地区粮价上涨无需作过度解读。而更大的信心则来自于我国连续6年粮食大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即使部分市场临时出现供应紧张,国家也有足够能力运筹应对。
当然,这并不表示人们可以掉以轻心。且看,2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已达2.7%,距今年3%的控制目标仅一步之遥,比2.25%的一年期居民储蓄利率高出0.45个百分点。严格地说,中国已发生轻度通胀。此外,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上旬,全国200个主产县主要农产品价格中,粮食类普遍呈上涨态势。考虑到价格传递的滞后性,如果西南地区旱情持续,势必对将来CPI数据构成上行压力。
而更大的挑战则来自于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担忧。一来,旱区粮食减产几乎已成定局,对市场的需求亦将加大;二来,干旱范围已经开始向湖南和广东蔓延,并且北方地区旱情也已露头,或可能出现南北同旱的情况。
因此,此等诸多不利因素同时“袭来”将可能会使市场心理发生变化。有媒体报道,已有数家大型投行把西南旱情对通胀的影响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可见,已有市场力量试图借此大做文章。而在无形之手的助推之下,农产品市场很有可能因过度炒作而产生泡沫,对维持价格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对西南大旱可能带来的通胀预期,政府部门还应给予高度关注。
首先,加强政策宣示工作,展现政府的反通胀决心,避免由非理性通胀预期引发的“群羊效应”。通胀往往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本来市场并无出现通胀的物质基础,但基于某些原因使社会公众形成了非理性的通胀预期,并据此提高现阶段对相应产品的需求,导致产品价格加速螺旋上升,最终导致通胀如公众所“预料”的那样实现。
其次,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行政政策,化解物价上涨的压力。尤其是一旦出现市场需求非正常增长的情形,国家应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一系列粮食保障政策,保证市场供应充足。
再有,市场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商贩利用当前大旱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并对不法商贩予以严惩,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