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洪波:从成功救援反思日常状态的文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7日08:04  东方早报

  刘洪波

  4月5日,王家岭透水事故救援传来消息,自凌晨起,115名被困工人相继成功获救,仍然被困井下的38名工人正在继续救援中,消息称他们有望生还。

  不能不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救援行动。虽然我们未能获得世界矿难救援史的相关资料,但仍然能够清楚地知道,这是近些年来中国最成功的一次矿难救援。自3月28日透水事故发生,到4月5日被困工人大批升井,被困者的生存意志,救援者绝不放弃的努力,终得报偿。

  很久以来,我们已经有太多的矿难,有太多的死亡,救援往往变成死难搜寻,这次救援是沉痛矿难中的一抹亮色,电视直播中不断升井的生还者安慰了无数人的心。

  这次救援的经验值得记取。每次矿难有不同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矿难都能够给我们留下长达9天的救援时间,然而,被困者的生存意志总是同样坚强,救援的努力是否能够都做到百分之百,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救援得到了党政最高层的重要指示,山西地方政府和国家安监总局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组织了空前的救援力量,救援方案实施有力,才克服了多种困难,达成良好效果。

  成功是否能够成为救援行动的习惯?成功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赞颂,也可以从各个方面去反思。如果每一次救援都是如此充分,奇迹是否会早已创下?救援需要百分之百的努力,一丝一毫的松懈都可能前功尽弃。我们很难设想所有的救援都需要直接的最高层指示,但不能不设想所有的救援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物力、人力、资源的保障,不能不设想所有的救援都能够以同样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任何救援都是非常紧急之事,救援又是一种常规化的出险处置措施。在常规化救援中仍然能够体现王家岭救援同样的状态,这才是重要的。

  无论如何,救援只是一种补救行动,救援只是事态的被动处置。救援行动展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崇高价值,但根本来说,我们希望“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不是只在应急状态下才体现出来,而是成为日常生活、生产组织、社会管理的基本前提。在应急状态下体现“生命至上”,固然十分令人感动,但如果仅是如此,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久之会使人产生表演感,久之使人麻木。融入生活、生产和社会治理全过程的“生命至上”,能够使生命有更加稳固的基石,从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避免生命经常处于危险。

  当一个社会把“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作为最基本原则时,不仅可以使各种保证生命权利和尊严的制度,例如安全生产制度、医疗安全制度、禁止刑讯逼供的制度等等得到更好的实施,而且将降低事实上陷入荒唐的规章依赖。我们看到,很多明文制度被违反,很多制度必须一再重申,很多制度被认为“不够严密”,很多制度不得不细化再细化,但仍然不足以使行为回到合乎制度的轨道,不足以使行为合乎基本的生命伦理,制度的空无与制度的迷信同时显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不是社会的第一伦理法则,那么吞噬生命的洞口就无处不在,生命丧失就很难因为条文规章而减少。

  一个制度的良好,一个社会的文明,固然能够从紧急事态中“集中体现”,更能从日常状态中处处展现。紧急事态中“集中体现”出制度的良好和社会的文明,这是必要的;但更加重要的是,日常状态中随处呈现的制度良好和社会文明。更加重要,因为这不仅更加真实,更加接近于生活,更加使人信服,还能使紧急事态减少频率,使很多“集中体现”变得不再需要。

  生活是日积月累,生活是细水长流,生活是平常日子的不断重复。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安全能够获得怎样的对待,尊严能够被怎样放置,权利获得怎样的保证,生命受到怎样的珍视,决定了人的幸福体验,决定了人们的生命感受。

  近年来,国人已经在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西南大旱等重大关头展现了心的柔软与温情,王家岭救援使人再次受到感动。所有这些关口中,人们基于感同身受而唤起同情,激发美好的情愫。然而,如果这些美好的东西无法验之于日常生活,如果美好的情愫不是被珍惜而是被误用,如果以为赞颂可以成为反思的替代品,那么人心聚散,只在旦夕。

  救援仍在继续,愿仍然被困的工人得救;反思必须进行,愿事故严肃处置。更重要的是,生活日复一日,愿生命的位置更加安妥,生命的宝贵不只体现于它作为救援的对象之时。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