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妍:短命建筑如何支撑断裂的民生权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7日08:32  重庆时报

  李妍

  70年后,我们的房子属于谁?如今,这一公众普遍关注的房屋所有权时限问题,却可能因建筑寿命的骤然变短而改变。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资料显示,英国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是74年。(4月6日《中国日报》)

  等不到70年大限来临,房屋就已寿终正寝。这大概是耗尽一生积蓄,以为在二三十年后终能还清一身债务、乐享私产的房奴们,所面临的最抓狂的结局。住建部的说法很符合时下“低碳”潮流: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建筑寿命只能持续30年,如此短寿的建筑,每年将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带来巨大环境威胁。这种从环保维度对中国建筑问题的关注,当然值得审视。思维若跳出建筑垃圾范畴当会发现,在建筑的残垣断壁间,建筑本身所应承载的民生居住、公民财产权等核心问题,更需要去反思与关注。

  当欧美建筑寿命足以支撑上百年,而我们的建筑却只能于二三十年后轰然倒下时,如此脆弱的建筑生态也隐喻着,居住者权利有多么脆弱。本指望能在70年后续期继续拥有房屋产权的公众们,面临三十年的建筑寿命,只能无奈地将私产权利交付城市拆迁任意处置。在这种被动局面中,不知会有多少私产权利在城市拆迁的强力中脆弱断裂。而因建筑质量问题引致的房屋安全风险,同样也可能将公众生命安全随时置于危险境地,这其中的公众生命权利乃至私有财产权利受损又会有多少?有关建筑质量问题带来的公众权利坍塌实则殷鉴不远,就在去年发生的楼倒倒、楼脆脆等事件中,短命建筑对公众权利的损害便早有镜鉴。

  而倘若将对短命建筑的审视延伸到建筑质量之外,就会发现,房屋的短命远非建筑质量本身所能涵括。正如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陈宜明坦陈的那样,政府的盲目拆迁也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难题之一。倘若回顾一下时下轰轰烈烈进行的拆迁故事,从使用不到一年即面临拆迁的“史上最短命”小学,到政府偷偷卖地,八年不到的小区面临拆迁,有多少短命的建筑不是和盲目拆迁直接相关?而在这些盲目拆迁中,公共财政的损耗和公众权利的损失又有几何?

  盲目拆迁,势必导致城市建筑的短命。而所谓“盲目拆迁”的背后,其意图所指却远非“盲目”那样简单。在这个拆拆建建意味着GDP飘红,土地腾挪转手意味着地块升值的时代,城市规划几乎无不服膺于地方经济利益与权力审美。土地本是有限,位居城市核心、拥有巨大升值空间的土地更是稀缺,城市管理者在对“坐地生财”的无限追逐中,把同一地块上的建筑拆了建、建了拆,一拆一建之间,土地倒手卖了两遍,GDP也水涨船高,城市形象没准也焕然一新,这既符合地方财政增值的逻辑,又符合权力政绩的需要。难怪中国建筑的寿命最多只能维持三十年。

  这种基于经济逐利和权力利益的考量,又直接作用于开发商,致使本就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开发商,更加忽视建筑质量,并最终导致了房屋短命拆迁、建筑质量也随之短命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短命建筑中,只见权力衡量的经济、政绩效应,只见开发商的资本增值,而民众的生命、居住乃至私有财产权利,却早已湮没在滚滚的城市建设浪潮中了。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