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4月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
我上大学时,宣传栏里就贴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后来发现很多大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惊人地一致,而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时,我们也常听到“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等判断,怎么到现在竟然“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这让人颇为纠结。看看这几年中国各大高校在全球的榜单,除香港大学还占有一席之地外,内地高校的位置的确都显得相当“谦虚”。不久前,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伦敦时接受英国媒体采访,就中国“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非常客气地说,中国不仅有意愿而且有资源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按照目前的投资力度,中国的名牌大学在25年内将可以赶上美国的“长春藤”名校和英国剑桥、牛津等世界著名学府。
我想,这话要是搁在25年前也许同样适用;25年后是不是继续适用,恐怕还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丁学良博士曾幽默地说,“中国大学里的那些好食堂跟国外大学的食堂相比,办得还是挺不错的。最不能跟别的国家好大学相比的,是领导方式、是大学管理体制。”其实,我们的大学何止是食堂,譬如大门、譬如负债、譬如学术绯闻、譬如注水的就业率、譬如卖地的激情,也是世界独领风骚的。
这些年,我们拼了命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谁也说不上我们究竟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的距离——这就好比东施发誓要变身“气质美女”,但真正的气质美女其实从来没有主修过所谓“气质”这东西。耶鲁哈佛算“世界一流”吗?但人家从没说自己“一流”过,也从没在墙上标语“一流”,其“一流”,只是因为人家把本份工作做得比较好而已:譬如他们的教授是专心做学问的,科研成果是干净有用的,大学生是真才实学,大学精神是独立自由的,办学体制是学术主导的……
而我们的大学,这些年,因为个个忙着建设“世界一流”,分身乏术,对“世界一流”的标准研究得相当精透了,却反而离“一流”越来越远了。眼下来说,我国大学最需要的不是往墙上贴“世界一流”的目标,而是做好自己最本职的工作:一是从行政主导真正走向学术主导,像当年政企分离一样将大学的自主与独立性从行政权力中分离出来;二是建立合乎规律的大学管理体制,赋予教授与学术应有的地位与尊严。
无论是英国产业革命,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乃至美国世纪崛起,都佐证了一国高校强盛的重要性。对我们而言,即便是真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是要先从合格大学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