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地震,举国震动,灾难是对所有爱国者的召集令,除为灾区踊跃捐款、祝福祈祷之外,许多民间志愿者更从四面八方涌向灾区。对此,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出呼吁,请求志愿者暂勿集中前往地震灾区(据4月15日《新京报》)。
民间志愿者的爱心、热情与行动当然应充分肯定。这种志愿精神,是汶川地震志愿精神的延续,称其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毫不为过。
可是,仍然要说明的是,灾难救援毕竟是一种极其艰苦而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不仅靠热情与爱心。玉树州地处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平原地带生活的人到了那里,连生存的适应可能还是问题,遑论同时还从事高体力消耗的救援工作。据报道,灾区的救援队中,四成人出现呕吐晕厥等高原反应,广东一个医疗救援队的医生要靠轮流吸氧,才能勉强维持工作状态。试想,如果体能普通的民间志愿者再聚集玉树灾区,后果实难预料,弄不好,救援者倒会成为被救者。
而且,高原地区,无论天气还是地质状况,都非常复杂,如果对灾区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没有充分了解而盲目进入,那么,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将难以保障,这一点,汶川已有前车之鉴,当时有个例子,6名云南的志愿者驾车奔赴绵竹,结果路上不幸遭遇山体滑坡,六人带车全部被埋在山下。
此外,因为地震导致部分交通中断,对灾区输送救援物资本来就困难,倘若大量民间志愿者车辆加入,将影响救灾物资运送的效率。与此同时,输送往灾区的救灾物资本来就有限,满足受灾群众的生存已经不易,先前进入的一些救援队也在忍饥挨冻,如果更多的人员再盲目涌入,那么救灾的后勤保障将不堪重负。
玉树灾区地窄人稀,目前上万救援者云集当地,人手上并不紧张,民间志愿者此时根据需要有序进入灾区,其实也是对地震救援的支持,广大民间志愿者理当体恤灾区的困难,为灾民负责,也为自己负责。还要看到,救灾是个长期的过程,除了生命的抢救之外,将来对于灾民的心理救援,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的恢复,灾区各方面事业的重建,都是异常繁重的任务,那时候,民间志愿者自有传递爱心,发挥专业能力的机会,所以,救灾,未必争这一时。
从汶川到玉树,民间志愿者力量在崛起,这无疑令人欣慰;但志愿者力量的杂乱无序,存在不够理性的因素,也亟须正视。对此,单纯去“堵”,肯定是因噎废食,毕竟民间志愿者是不可替代的,汶川地震救援中,民间志愿者的功勋有目共睹,这次玉树地震救援的前线,也活跃着一些民间救援队,它们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个成熟而高效率的救灾模式,不应是政府孤军奋战,而是政府与民间志愿者的有效合作。因此,对民间志愿力量,更多要做的是“疏”,例如,既然目前有着如此丰沛的民间救援资源,那么在平时,中央和地方的救灾部门不妨让这些救援队自愿报名登记备案,一旦灾难发生,救灾部门根据灾难的规模,路途的远近,救援队的专业方向等综合因素,第一时间迅速紧急召集相关救援队,与政府救援力量分工配合,共同救灾。如此,既保护了民间志愿者的热情,也充实了救灾力量。日前,青海省公布了玉树抗震救灾志愿者报名热线,获得积极响应,类似的工作完全可在平日完成。
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当下,我们社会并不缺爱心,缺的是对爱心的组织和引导,在此问题上,显然大有可为。Sourc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