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耕身:愿国旗依旧为死难者而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9日12:16  青年时报

  杨耕身

  当救援已经逼近黄金时限,我们希望能够在对生命“不抛弃不放弃”之下,开始找到一种向死难者致哀的公共仪式。我们希望这一次,黎民可以同样配享国哀,国旗能够依旧为死难者所降。它关乎政治的良知,国家的表达,民族的认同

  要救人,要得救。只要仍然会有绝地营救,会有生命坚强,那么我们拥有的将不仅仅只是灾后“黄金72小时”,将更拥有“黄金96小时”、“黄金120小时”……面对灾难,国家主席胡锦涛已乘专机离开巴西利亚提前回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我们也听见那个焦灼而坚韧的声音在同样的灾难现场响起来。与此同时,士兵在突击,专业的救援队伍在奋进,各地爱心涌动,守望相助。这样的时刻,生命在听从生命的呼唤。而每当这样的时刻,我们都以此作为承担苦难的方式。

  正像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的,“灾难只能是生者的叙事”。如果说及时并且科学的救援,是一种叙事的主体与开始,那么对于天灾之外可能存在的人祸因素——譬如建筑质量,譬如地震预报——的析分与追问,则是这样一场悲情叙事不可或缺的延展。我们确信,只有这样一种完整的叙事,才是生者所以能够从灾难之中获得力量的方式,才是我们可以免于再一次伤害的前提。与此同时,我们也只有如此,才可能告慰那在玉树强震中,上千名之多的死亡或失踪者。他们地下有知,他们在天有灵。他们就像汶川一样从未离开,他们时时刻刻砥砺着我们的心灵。

  最要紧的仍旧是救援,仍旧是要得到救援。但如果说向着逝者的致哀,必然蕴含着向着生者致敬的情感,那么我们也应当开始思考,如何向那些死难者致哀的问题了。我注意到,为妥善及时处理玉树地震遇难人员遗体,预防地震灾区疫情的发生与流行,青海省民政厅已于地震次日制定了《青海省玉树县“4·14”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这是现实而且必要的,但除此之外,我们所有幸存者的情感,依然需要一个共同而庄严的出口。要一个那样的时刻,群山可以为逝者低首,河流可以为死难者呜咽。

  生民之痛,永远是国家之殇。曾经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这是在华夏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第一次,黎民百姓可以配享国哀,是一个国家第一次以公共政治的形式,表达对于生命的珍重。在那个凝重的国哀日里,我们第一次真切地感知一种举国同悲的力量,那一种悲怆的祭奠,同时也就成为一种真诚的致敬,一种坚强的表达。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所有以生命名义的低首,必然寓示对于生命本身的敬畏。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也必然在这一过程中,表明对于苦难的共同承担,并且获取关于自身命运的密码。当救援已经逼近黄金时限,我们希望能够在对生命“不抛弃不放弃”之下,开始找到一种向死难者致哀的公共仪式。我们希望这一次,黎民可以同样配享国哀,国旗能够依旧为死难者所降。它关乎政治的良知,国家的表达,民族的认同。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