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翟春阳:多数人之“暴”是从哪里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09:21  青年时报

  翟春阳

  4月6日,河南省孟津县初一学生雷梦佳因与同年级一个女同学打架,被班主任交于全班同学“自主管理”——全体同学投票,决议让其家长将其带回家,“家庭教育”一周。4月7日,雷梦佳在学校附近黄河渠边的青石板上留下三句遗言,投水自尽。

  这起悲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多数人暴政”,并由此反思当前教育在“公民教育”上的严重缺位。这是一起典型的“多数人暴政”殆无疑义,但如果人们的思考仅止于此,将错失悲剧的真正成因。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假使当时全班投票投出的是一个相反的结果,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吗?再假使当时并非交由全班投票而是由班主任决定让雷梦佳的母亲将其领回,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吗?

  在这起悲剧中,“民主”的工具被错用了,然而左右结果的并非“民主”这个工具,而是每一个孩子的内心——要他们预知行将有一起悲剧发生,显然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但他们理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一票将对同学的尊严造成怎样的伤害;假使他们懂得友爱,懂得照顾别人的尊严,懂得设身处地,那么他们手中那一票就不会轻易投出。我们甚至可以想像当他们投出那一票时潜藏于内心的幸灾乐祸,犹如大家一起向一个被人包围的弱者扔石头,其实人有没有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可以向他扔石头,并从中收获快感。而如果我们将思路延伸,以此观照成人世界,观照社会,当明白人与人之间缺少友爱与尊重,并形成“多数人暴政”,并不唯这些孩子为然。

  “公民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对规则的敬畏、对权利的尊重,然而要培养人们的爱心、悲悯心,则非“公民教育”所能承担——“公民教育”之外,更不可或缺的是“爱的教育”,甚至可以说“爱的教育”乃是“公民教育”的前提,因为唯有先在一个人的心中建立起友爱意识,其对规则与权利的尊重才会发自内心、自然而然。

  毋庸讳言,不管是“公民教育”还是“爱的教育”,在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都普遍缺位。而缺位的原因,一方面是负有教育之责的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本身就缺少公民训练、缺少友爱情愫(那位班主任就是如此),要他们将公民意识、悲悯情怀传递给学生,显然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则是当前教育体制对“公民教育”的排斥或者说忽视——当前教育体制更喜欢灌输“服从”意识而排斥公民的“不服从”意识,而在“爱的教育”上又往往流于大而无当与形式主义——比如讲爱就讲“无私的爱”,讲到你根本做不到;表达爱心就是捐钱捐物,很难设想在这种“借父母的钱献自己的爱”的过程中,爱心能得到多少滋润与成长。于是我们看到当玉树临难,小学生们争相献爱心,人人有“大爱”,另一面却依然会发生全班投票将同学推向死地的悲剧。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