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俄最大规模红场阅兵为“争夺”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9日10:47  新浪嘉宾访谈

  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的纪念日。根据梅德韦杰夫今年早些时候签署的俄罗斯总统令,无论位于哪个时区,俄罗斯境内的数十座城市都将统一在莫斯科时间5月9日10时举行盛大阅兵式。而红场上的“大阅兵”也将是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阅兵,将有万余名俄罗斯军人和千余名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波兰和独联体各国的军人共同直接参加阅兵。就此事,新浪评论特别连线了正在莫斯科红场采访报道此次阅兵的中国青年报驻俄罗斯首席记者关健斌。

  新浪评论:虽然今年不是“整年”,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彻底消散,但俄罗斯依然决定于2010年5月9日搞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阅兵活动,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关健斌:一个人断不了过去,一个国家亦断不了过去。一个国家的历史不可能被人为割断,即便是所谓“前苏联”的那些事儿,也不可能成为俄罗斯的“如烟往事”。俄罗斯要捍卫历史,要再提“当年勇”,为的是不让人给自己脸上抹黑。其“捍卫历史、捍卫荣誉、彰显国力、强化实力”的良苦用心可谓不言自明。二战已结束65年了,但65年后的今天,俄罗斯却遭遇了“同一段历史,不同解读”的尴尬。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渐渐远去,但这段似乎本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历史却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众说纷纭”了。

  近来,一些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出现重新评价二战历史的思潮,一些历史学家对苏联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作用提出质疑,甚至想推翻已有结论。西方舆论和东欧某些国家开始热炒关于“苏联在二战期间曾屠杀上万波兰军民、斯大林时期曾制造乌克兰饥荒并入侵波罗的海国家”等言论。而波罗的海各国也纷纷搞起了“去红军化”运动,三下五除二地把本国境内的苏军解放纪念碑和苏联红军塑像拆得一干二净。实际上,这些势力“重新审视二战历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妖魔化俄罗斯”、“夸大俄罗斯的危险性”,为继续“弱俄遏俄”、重建“对俄包围圈”寻找理论依据和历史佐证。

  新浪评论:对于这样的论调,俄罗斯政府又是怎样对应的呢?

  关健斌:对此,俄罗斯是不可能无动于衷、泰然处之。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国家称俄罗斯和纳粹德国对二战爆发负有同等责任,这是不负责任的、赤裸裸的谎言!”他义正词严地说,无人可以质疑“谁发动了战争,谁杀害了人民,谁拯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谁最终挽救了欧洲”这一系列问题。他近日特别强调,“没有人请求为什么事儿镀金,但所有人都需要讲真话,而不是去编造。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以便我们更多地了解战争,让伟大卫国战争、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人道主义意义起到团结世界的作用”。

  梅德韦杰夫5月4日在在克里姆林宫为“光荣的军事城市”授奖时强调,“我们的人民在20世纪最艰苦的战争中赢得了胜利,为我们所有人带来了未来,把祖国和全世界从法西斯魔爪下拯救出来。我们的义务是悼念和记住每一个祖国保卫者的功勋,那些在重大战役中,在无名高地、在战场和后方让胜利一天天接近的人们。” 梅德韦杰夫指出,“关于卫国战争历史问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读,有的解读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实际上已经成为谋取政治目的的手段。俄罗斯坚决反对利用战争历史问题为政治野心服务的企图。”

  新浪评论:这次阅兵还邀请了美国欧洲的军队,这样的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关健斌:针对近几年来出现的歪曲篡改历史的事件,俄除了恢复历史记忆、弘扬历史功绩外还通过多项措施捍卫俄罗斯历史的真实性。如今高调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并首次邀请美欧国家派兵参加阅兵,这一切都要是强化苏联是“欧洲解放者而非侵略者”的历史结论。而作为独联体今年的轮值主席国,俄罗斯特别把今年独联体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的口号设定为“我们共同胜利”,并计划在5月8日在莫斯科召开独联体非正式峰会。可见,俄还想借这场大阅兵,通过强化这个“共同的胜利”来提升独联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然而,俄罗斯的良苦用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这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关于历史的争论似乎也并不会因为这一场大阅兵而戛然而止。这场关于“历史观”的较量还将继续进行,正如一位学历史的俄罗斯政治家朋友对我所说,“历史之战不是对‘过去’的争论,而是对‘未来’的争夺。对那段历史的‘定性’其实就是对未来的‘定向’——这才是俄罗斯上上下下捍卫那段历史的真正原因……”

  新浪评论:好的,谢谢您的介绍,再见!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