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龙:公车改革为何容易“见光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3日04: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李龙  

  一个经得起拷问的车改不会害怕公众质疑,一个改革者也不会因为舆论的压力而走回头路,偷偷摸摸的公车改革怕的不是“见光死”,而是民意监督和程序正义。

  公车改革按说是好事,可有些地方在车改时却偷偷摸摸进行,搞得像在做不光彩的事一样。据报道,湖南多个市县的公车改革就是如此,不仅不公开,不见报,连当地老百姓都不知道。有记者欲采访津市的公车改革,当地宣传部门一新闻专干居然说:“这个题材敏感,暂不向媒体公布。”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似乎不难发现这些地方低调车改的苦衷,他们也是吸取了其他地方车改“见光死”的教训,无奈之际只好出此下策。远的不说,近的就有去年媒体爆出辽阳宏伟区车改后书记、区长每年车补7.6万元、弓长岭区委书记、区长每年车补8万元的数字后,迫于舆论压力,两区车补停发,车改也半途而废。

  这无疑是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呼唤公车改革,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地方的探索性改革,却又不分青红皂白地予以抨击,最后导致车改很容易“见光死”,又回到车改前。

  作为“三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车改呼声一直未有停过。事实情况也是,尽管这些地方的车改谈不上什么完美,但至少节省了公车支出。譬如杭州第一批车改试点单位车改后,其用车补贴比车改前公车开支下降了32%;年补贴8万元的辽阳,车改前开销为14万元,还不包括司机工资。

  车改节约了公共财政的支出,公众理应支持才对,为何各地车改一曝光,反而容易招来质疑,有的干脆落得“见光死”的遭遇?车改设计者们想不通,官员们肯定也想不通,这才有了车改回避媒体的低调进行。而有些专家似乎也想不通,出面呼吁外界不应太苛刻,不要把改革者吓回去。

  实际上公众质疑的并不是要不要车改,相反,在取消公车并不现实的背景下,公众是支持车改的。而且从长远来说,货币化车补也是车改的大趋势。公众之所以批评现在的车改,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现在的车改大多是关起门来的改革。车补标准怎么定?哪些人应该享受车补?贴公车标识的公车如何监督?这些都是车改设计者们的自我游戏,对老百姓讳莫如深。这种信息的不公开势必会招来公众的质疑。如津市纪委表示,推动公车改革的初衷就是要把公车与私车区分开,让老百姓来监督。可是老百姓都不知道你要车改,又怎么监督?再如岳阳街道办事处一般干部都能领到40元车补,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公务员都应享受车补呢?

  其二,在官民缺乏信任的基础上,车补会不会异化成变相福利?区长每年车补8万元,但凭什么让公众相信他在领了8万元的车补后,就不会再用其他形式报销交通费了?而且相对当地普通公众一年只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区长有什么理由仅车补一项就高出其好几倍?再以津市的车改而言,规定公车司机持加油卡加油,加油站有义务举报加油卡营私现象。让加油站来举报公车加油的营私行为,看起来更像是个笑话。

  其实,要想真正向公车开刀,很简单,定期公布每辆车的每一项支出,像四川巴中白庙乡那样“裸晒”账本,接受公众的监督。这样的信息公开无疑是车改的必要前提。

  一个经得起拷问的车改是不会害怕公众的质疑,同样一个致力于车改的改革者也不会因为舆论的压力而走回头路,偷偷摸摸的公车改革怕的不是“见光死”,而是民意监督和程序正义。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