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评论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三评高盛“欺诈门” 高盛在美身陷信任危机
最近一段时间,在国际金融界有两个词比较热:一个是欺诈,另一个是高盛。高盛是一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金融老店,因为遭到了美国证交会指控涉嫌欺诈,在一夜之间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尽管高盛大呼“我本清白”,但是这几天路透社披露了高盛又因隐瞒美国证交会调查一事遭到了客户的不满。深陷“欺诈门”,让美国的投资者、媒体对高盛的信誉产生了怀疑。一向都标榜“正直、专业”的高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给业界会带来哪些警示?在美国金融监管趋紧的大背景之下,改革能否堵住金融体系的漏洞?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特邀评论员长江商学院教授黄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教授共同评论。
隐瞒被美国证交会调查,高盛遭遇客户不满。身陷“欺诈门”,百年金融老店高盛为何再度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黄明:投行是靠信誉做生意的 高盛以后的业务会受到较大影响
(长江商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高盛在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的事件上,从监管,法规的角度来说,并不是一件大事,而是一件小事,但是从长期业务方面来说,可能是一件大事。首先从监管层面来说不算一件大事,高盛不是在给公众兜售证券的过程中隐藏了某些事实,也不是在国会宣誓说真话的情况下,违反宪法而隐藏了事实,他只不过在跟客户谈的过程中,希望搞定这么一个中介顾问的单子的时候,把一部分事实给隐藏了,所以不会涉及到法规,刑法,民法不会涉及到太多,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事也折射出来了很多高盛的大客户现在对高盛说话是不是隐藏事实,特别警惕和关注。早先看到了,美国国际集团把高盛在某些重要的中介业务上解雇了。现在看到了,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认为高盛在某些方面隐藏了事实,那会对高盛是否能得到这个单子有很大的影响。长远来说,会对高盛是否从其他的一些中介客户能得到单子,也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因为投行说到底是靠信誉来做生意的,假如信誉受影响,对很多方面都会有影响。
丁志杰:高盛事件反映了美国政府要推动金融监管的决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加州公务员事件是4月份高盛事件的一个延续,尽管它不会对整个高盛事件未来的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它反映了当前社会,包括高盛在内的华尔街的信任危机。因为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损失很大,可能是华尔街做了错事情,但也不知道究竟是做了什么样的坏事情,怎么做的。现在高盛事件浮出水面以后,就引起大家的一些遐想,一向以标榜自己道德的高盛都这样,其他华尔街的投行会是怎样?所以这场金融危机还会再延续,那么为什么说它不会对整个事件的结果产生影响?因为最多的一个结果就是和解,也就是高盛赔钱了事,但是事实并不那么简单。这次美国把高盛拎出来,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政府要推动金融监管的决心,它本意并不想扳倒高盛,因为高盛是美国华尔街的老大,是美国金融霸权的代表,甚至是美国的名片,如果华尔街高盛倒闭,对美国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黄明:高盛对社会有非常正面的贡献 会长期生存下去
(长江商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高盛的主业就是帮助企业融资、上市,对社会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看,它还会长期生存下去。
美国证监会的指控听起来很可怕,同时高盛又认为自己是清白的,老百姓当然就想不明白。其实,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这样的,只要你兜售产品给老百姓,那么监管就特别严,但假如你兜售产品给那些懂金融的一些机构投资者,这就是成人与成人之间的游戏,政府管得极少,也就是说你不需要披露太多的信息,那么衍生产品往往都是给机构投资者来兜售的,所以高盛认为自己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给他解释任何信息,但是美国证监会的指控更多的是说,高盛陈述的很多信息有误导,甚至是欺诈,不一定非得有责任要陈述某些信息,但陈述就得是事实。从这个方面来看,衍生产品的监管,全球是蛮松的,同行可以干很多事,还在法律的框架之内。
丁志杰:要加强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而不是去消除金融衍生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现在金融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尽管是在机构之间,它可能会损害到机构背后这些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要加强包括机构之间交易的场外的衍生品的监管。
从这个事情来看,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点,不仅仅是高盛,整个华尔街都应该受到指责。因为在这个危机的过程中,很多的欺诈、操作和滥用的行为出现,导致了最后的巨大损失。目前指责是无可置疑的,现在关键是指责他做了什么,是做了坏事情还是做了错事情,是做了欺诈的行为还是它的过失?第二点,我们因为高盛的事件,别对金融衍生品和创新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要正确的认识金融衍生品,就是说金融创新,包括金融衍生品在内,对经济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是要去监管,而不是消除衍生品。
美国金融改革趋紧,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利益博弈如何引进,高盛“欺诈门”引发怎样的金融风暴?
黄明: 政府经常是滞后反映 因为监管的平衡度难以把握
(长江商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金融监管和华尔街从来都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经常是滞后反映,这有两大原因。
第一点,首先,华尔街在利益驱动下有巨大的创新能力,他不断的通过创新而绕过政府现存的监管框架。其次,往往政府在市场好、经济好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政治驱动力去监管,尤其在西方国家,不太希望政府老去干扰市场,所以往往是市场出了大事,政府才会去加强监管,改革监管。第二点,政府监管层与华尔街的关系,不一定是管“坏小孩儿”的关系,而是管一个比较复杂的小孩的关系,这个小孩会对社会做很多好事,华尔街融资、投资实际上对社会几百年来做了巨大的贡献,因此监管的时候不应该限制他这方面的贡献和作用,但另外一方面,他过度的创新或者做一些产品,甚至误导欺诈等等,就得加强监管,因此这个平衡很难把握。这就是为什么政府不太敢大刀阔斧的去做监管改革,因此显得滞后的原因。
丁志杰:应加强金融领域的监管 并正确认识金融的地位和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监管能否能赶上创新取决于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矫枉需要过正,1929到1933年大下调以后,美国加强了金融监管,确认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让美国的金融实现50年的稳定,那么当前也是一样,金融危机暴露了过去的金融领域的问题,确实需要加强监管,来堵住过去存在的漏洞。
第二个条件就是取决于是否能正确的认识金融的地位和作用,金融是把所有的一切资产都变成货币,所以他的这种力量在市场、社会中是强势的,也就是以美国华尔街为代表的。过去在危机以后,其实华尔街又在做同样的事情。一年前,奥巴马就警告过华尔街,说他们又在做和危机前同样危险的事情。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华尔街贪婪的本性是暴露无疑的,如果不加以监管,这种贪婪本性的释放危害是很大的。所以未来的金融会怎么样,取决于我们对金融的正确定位和认识。
郑联盛:现在奥巴马的监管意向 是想把制度错配进行一个重大修正
(中信建投证券公司策略分析师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因为现在美国的金融市场是一种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它的经营模式是一种混业经营的模式,它的监管是一种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它的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这种制度性错配,是一个很重要的体制因素,所以奥巴马现在的监管意向,实际上是想把这个制度错配进行一个重大的修正。
孙立坚:如果美国的监管再不到位 就会失去全球的信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目前大量的国际资本在美国市场能够承担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但如果一旦这场信用危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话,那么全球金融市场的格局就会出现大量资本流出美国,如果美国的监管再不到位的话,可能会失去全球的信赖,所以这一点对美国来讲,压力是很大的。
丁志杰:奥巴马政府是在做正确的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我个人认为奥巴马政府在做正确的事情,但是能不能做成,现在还不好说。一个方面,美国政府借民意逼华尔街就犯,但同时华尔街也不甘心,也会借市场逼政府让步,比如5月初美国市场的暴跌,就在逼政府让步。那么在这场关系到未来世界金融业发展的方向上,还会有这样和那样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
黄明:美国应改变现有的监管体制
(长江商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奥巴马政府所做的事是一个正确的事,因为这一轮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清楚的让我们看到了现有的监管体制是行不通的。投行对社会有贡献,这一轮没有出事的那些市场和投行的行为,不用管得太多。比方说投行,上市公司这一轮没出什么大事,场内的衍生产品,简单的衍生产品,期货等等期权市场没出大事,那么这一类的市场应该保持现有状况,让他持续好好的发展,但是对社会无益的有一些过于复杂的产品,以及在不透明,缺乏资金保护,经常容易导致误导和欺诈的这些市场就应该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