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于德清:究竟是谁买走了《砥柱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8日18:00  成都商报

  日前,最贵的中国艺术品诞生,黄庭坚的《砥柱铭》以4.368亿元高价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成交的世界纪录。  、

  近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在经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短暂冲击之后,又走出了一波新的上涨行情。4月8日,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以近20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创下了香港苏富比历年单季拍卖最高记录;5月18日,中国嘉德2010年春季拍卖会总交易额创出21.28亿元人民币的内地单季拍卖最高记录。  

  黄庭坚作为宋四家之一,其传世真迹的身价一举跨过4亿元的门槛,似乎也是物有所值。然而,这里边是否有非理性的成分,却是各种合理化的解释所不能终结的问题。  

  当然,艺术品投资市场的业界人士,是乐于看到中国的艺术品从一个天价走向另一个天价的。对此,他们给出了“中国经济增长说”、“艺术品的稀缺价值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固然会带动其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繁荣。黄庭坚的《砥柱铭》经过千年传承而得以完好无损地流传下来,这个奇迹自然也应该以极高的市场价格来体现。  

  然而,这些路人皆知的道理,并不能解释如今艺术品市场何以如此快速地从冷淡走向火爆。中国艺术品所走过的不是一个正常的升值曲线,其中的跌宕起伏似乎表明,这又是一个非理性的繁荣。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令上一波艺术品投资热潮戛然而止。如今,似乎已经无人再否认,当时艺术品投资市场中潜伏的泡沫。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被公认为市场泡沫到达顶点的标志之一。然而,随着政府救市措施的出台,这个市场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回暖。在今年的春夏之交,又迎来了一波更见凶猛的行情。  

  参与艺术品投资的资金,从本质上说并非热钱,因为其退出周期远比黄金、股票、房产长,这不符合热钱短期套利的性质。因此,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本质上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剩余资金。这些资金找不到更好的投资的出口,从而进入并参与到一个制造虚拟财富的游戏中。  

  得注意的是,自从救市以来,中国虽然实现了GDP的增值目标,但是,这主要还是靠政府投资以及楼市拉动,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大量的本应是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民间资本成了投机性资本。当股市、楼市都不景气的情况下,艺术品市场因其受行政权力干预最小,而获得过剩资本的青睐。  

  然而,如果只是民间资本在炒作艺术品,或许也不必过分担忧。最怕的还是,由于竞拍机制对买家身份的保密,就很可能令一些国有企业参与其中。这并非没有先例。若果真如此,那么,它们一定会以制造地王的气魄,把非理性的炒作演绎到极致。这无疑又搅乱了市场,并且令国有资产置于极高的风险之中。所以,不能不问,到底是谁买走了《砥柱铭》?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