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话门”背后的三角陷阱
文/黄琳
平其俊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场景里说了一通再“正常不过”的话
江西防总办副主任平其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由于说了“政治正确”的官话,生活陷入了“麻烦之中”。
假如平其俊的同事所言不虚,“他(平)讲的这些材料是当时汇总的一个通稿,这不能代表他个人”,那么,负主要责任的就是官话套话,而非平其俊本人。
但是,这样一个“经常接受媒体采访”的官员,为何在“灾情就是命令”的危急时刻,依然套话连篇,却是颇费思量的问题了。
一份用三号仿宋体工工整整打印出来的通稿通常都经过多重领导审核。这意味着,在重大事件之前,江西防总的官员们非常清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面对具有强大传播力的媒体,“祸从口出”的风险更大。
但是在大众看来,这份充满“宣传味”的官样文章“居心叵测”:推卸责任,想玩“坏事变好事”的把戏。采访记者对其话语的“粗暴打断”是平其俊不曾预料的,还没有做好应变的准备。
平其俊这样说话,是因为害怕被问责吗?如何才能不把伤害他人的天灾变成殃及自己的人祸呢?尽管通稿废话连篇,但至少是 “与领导保持一致”的说法,理当是最安全的一种方式。
按照常识来判断,领导认可是下级表达的底线。
看上去,平其俊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场景里说了一通再“正常不过”的话,却深陷了“媒体—大众—官场”的三角陷阱。在灾害这样的事情上,他本该实事求是地说点大白话、大实话,尽可能地发布公众急需的防洪抗洪实情,但遗憾的是,他关闭了疏通信息的大门,也让自己沦为“官话门”主角。
作为政治精英群体,行政干部队伍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社会的走向。在关于“官员压力”的调查中,64.65%的人认为,干部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政治前途的压力”;仅有25.21%认为“来自公众诉求的社会压力、舆论压力”。
平其俊眼下经历的舆论危机正是这些数据的现实写意。他的政治前途是否会因该事件大打折扣,仍未可知。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平其俊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再一次提升了公众舆论对于官员的压力。
减压的阀门,根本上仍寄于系统化的制度变革—— 仅仅依靠临阵磨枪的“应对媒体集训”,未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法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