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丁永勋:敦促调查剽窃也是“反抗绝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8日08:40  新华每日电讯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晖涉嫌学术剽窃的问题被提出后,舆论沸沸扬扬,但事件的主角汪晖教授一言不发,授予其学位的中国社科院、其所在单位清华大学也未见采取任何行动。为此,数十名教授和文化界人士联名发公开信,督促相关单位迅速答复,履行职责,组成有公信力的独立调查委员会,彻底调查汪晖涉抄袭事件。(7月7日《中国青年报》)

  汪晖抄袭事件,始于学者王彬彬投书媒体的一篇文章,揭露汪晖的博士论文和成名作《反抗绝望》存在剽窃问题,随后,不断有学者对此发表观点,并表现出迥异的倾向性。由于汪晖的知名度和特殊身份,这桩学术公案,也有演化为立场之争和派别冲突的意思。原本严肃的学术抄袭问题,也快变成了小圈子内的风波。在这个时候,来自不同领域乃至不同国籍的学者共同站出来,就此公开发表意见,敦促进行独立调查,无疑是一件好事。

  在我看来,当这些学者愿意站出来,以“实名制”公开发言时,已然超越了个人立场和观点的分歧,共同站到了维护学术纯洁这一边。签名的学者中,研究领域和学术观点不尽相同,也不见得与汪晖教授个人有什么交集。在媒体上发言,所有人都可以“围观”,也避免了个人恩怨的瓜田李下,使这一行为上升为公共事件。

  之前,由于汪晖一方三缄其口,按照以往经验,这起事件可能也将和其他各种学术不端一样,不了了之,慢慢被人淡忘。此时发出的公开信,至少可以起到一定的震动作用,提醒人们不要这么快遗忘。

  那些猜度质疑者的动机、为涉嫌剽窃者开脱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这跟最近大热的“唐骏学历涉嫌造假事件”是一个道理:不能因为是成功人士,就可以甩掉以往的污点,甚至把污点说成光荣,不能如此颠倒黑白;也不能因为有很多人这样做,就轻易放过被揪出的那一个。对造假和剽窃的追究,也没有“诉讼实效”。

  或许如某些学者所说,汪晖的行为还称不上剽窃,最多算“特殊条件下的不规范”。但是,在学术腐败问题上,严厉一些甚至“不厚道”一点没什么不好。记忆所及,好像还没有什么人因此受到严厉追究。这个时候大讲宽恕,显得虚伪而迂阔。

  汪晖的书我看过,我不是专家,无从判断他是否抄袭。即使参与签名的学者,恐怕多数也无法下这个断语。不过,他们呼吁的是组成独立而有权威的调查委员会,对此事进行调查,而不是直接给汪晖“定罪”。如果这样的调查,最终证明汪晖不构成抄袭,那也是还了汪晖一个公道。

  因此,我认为学者们的吁请,没有任何不妥,甚至对饱受道德指控的汪晖教授,也是一个说明自己的机会。如果两个学术机构对此再置若罔闻,就等于自认不清白。而对于学者们罕见的共同行动,与其猜测背后的背景的动机,不如把它看做学术共同体维护自身纯洁的觉醒。面对司空见惯再无下文的学术丑闻,人们对学术的信心在流失,对学术界的自净能力有些绝望。因此,学者们也是在以实际行动“反抗绝望”。

  汪晖的知名度,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焦点,遏制屡见不鲜的学术腐败行为,汪晖事件也是一个契机。如果能够由此开始,建立对学术不端的独立调查机制,则善莫大焉。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