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其网站开始就《国家质量奖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举传出一个“重磅”信息,即我国将设立质量管理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质量奖。根据征求意见稿,国家质量奖评奖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相关经费通过向国家财政申请解决(7月12日《法制日报》)。
媒体称国家质量奖的设立为“重磅”信息,但从网上的反应来看,国家质量奖“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才是真正的“重磅炸弹”。在一个无奖不收费的环境中,突然有一个高规格的大奖不向企业收取费用,一时如石破天惊,让无数网民“内牛满面”。
我们历来注重以典型鼓舞士气,让先进引领潮流。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先进典型的光环效应被一些经济头脑灵光的机构所发现,其“直接经济潜力”被挖掘出来。一时间,神州无处不评奖,各类评奖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海南某知名药业向记者报料,每月均有不少评奖项目盯住他们,“中国××名牌”、“××保健品名牌奖”、“××优秀企业家”……多的时候一个月要参加十多次评奖,可谓“奖骚扰”。
如果单纯一点来看待目前的评奖乱象,可以归结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在经济利益面前,正规的、不正规的评奖机构都失去了基本的职业准则。各种评奖,企业多因相应压力而被迫参加。当然,每种评奖都会有多少不一的评奖费用,交钱就有相应奖项,某《品牌评奖标准》便明确地对收费与颁奖典礼赞助进行了规定,已颇为规范化了。正是利益的驱动,使得评奖成为一个产业,“引领”着社会诚信飞速下滑。
国家质量奖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写入“不收费”,看似国家质量奖树立奖项权威性、体现公益性的表态,事实上是为“无奖不收费”所倒逼,所反映的正是收费评奖的现实。唯因如此,为“不收费”而“内牛满面”,其中甘苦自知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