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日报:“保卫粤语”是场虚构的战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0日09:2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常语言的工具属性,强于其文化属性。现代大都市,应该有坚持本土语言和习俗的自信,也必须有宽容和接纳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胸怀。

  日前,广州市政协建议广州电视台某一频道,在特定时段改用普通话播新闻。一则尚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建议,却引来媒体、市民强烈反应,甚至有“粤语沦陷”、“广州人面临集体失忆”之说。

  推广普通话还是“保卫”方言,实际上并不是“非此即彼”。按我国语言规划理论奠基人周有光先生的说法,推广普通话,是要实现“语文现代化”,普及现代共同语。而“保卫”方言,是维持地域文化生态和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背后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既求共性、也存个性,两个目标相得益彰。

  中国历来就是官话与方言并行不悖。前者提供规范,后者提供语料,向来都能互补与融合。从现实状况看,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只强调在国家机关、教育、出版等领域提倡使用普通话,而不是“唯普通话独尊”。

  应该说,国家宏观政策和法规层面,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如果硬生生将普通话与方言的有机联系割裂,难免得出“推广普通话就要‘保卫’方言”的结论。

  如果把语言问题放入城市化加速、社会转型的背景中考察,或许可以看得更为客观、清晰。

        社会流动日益增强,大城市一般都有“移民城市”的特征,语言必然要承担交流功能。同时,如上海、广州、武汉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商业型城市,本已形成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方言可说承载着文化特质,也承载着地域优越感。方言的论争,正产生于这样一种碰撞、交流与融合的大背景。

  周有光曾说,许多大城市人口猛增、五方杂处,正在发生“大都会话”的演变,需要以普通话为日常用语。既有“埋单”、“淡定”这样亲昵可爱的方言,也有“简直”、“美丽”这样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在彼此渗透中扬弃、强化和新生,这样的“大都会话”,可能正是未来城市的语言。

  对于地方文化,也大可不必忧虑。以岭南文化为例,它的特征可能恰恰就是开放和多元。不说历史上与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的交融,单是开埠数百年来,外来文化、语言“渗透”良多,未见岭南文化式微,反而贡献出“打的”、“泊车”这样别有韵味的新词。或许正如法国作家雨果说:语言和太阳都不会停住的,到了语言固定的一天,它就死了。

  况且,日常语言的工具属性,强于其文化属性,作为一个现代大都市,应该也必须有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与胸怀。这种胸怀,既包括对本土语言和习俗的选择和坚持,也包括对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宽容和接纳。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保护,正是在不断吐故纳新中,走向创新繁荣,而不是囿于一隅,自说自话。

  归根结底,在语言问题上,我们需要在法律和习俗之间、在流动与坚守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保持一份平静。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12,423
踩:586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