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牧:突发事件考验政府公信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9日15:22  黄河新闻网

  7月28日,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境内发生特大洪水,永吉县新亚强化工厂1000多只装有三甲基一氯硅烷的原料桶被冲入松花江中。截至29日上午10时,监测显示松花江水质受影响极微。 

  官方已经反复申明松花江水质影响极微,吉林市民仍然出现恐慌性抢水。官方公告的公信力显然已经丧失。松花江没污染为何还抢水? 

  尽管目前的报道都没有进行回顾,甚至刻意回避,但松花江沿岸的记忆,几乎立即回4年半前的冬天。 

  2005年11月,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花江上游污染。第一波消息,是吉林省宣布松花江水未污染。但在下游,哈尔滨市宣布全市供水停止4天,检修管道。原因是哈尔滨方面已经发现江水污染,但既要与吉林方面协调信息,又要开展防范,结果反倒起了印证传言的作用,全市立即陷入恐慌。 

  当年的哈尔滨如同灾难影片一样:小道消息不断,移动和固话通讯网拥塞甚至一度瘫痪,市民抢购食品饮水,机场拥满南飞的“逃亡者”……政府频出安民告示,调动战备水源,高官发表讲话,甚至由官方向外省协调纯净水供应。可惜前后矛盾的信息已经难以取信于民。 

  2005年的哈尔滨大停水,最后以吉林省副省长、吉林市委书记矫正中专程向哈市民致歉画句号。但吉林化工业不安全,政府信息不准确的印象已经留下。2006年8月再发生的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人为排放化工废水致松花江污染影响不大,已经“经验丰富”的政府处置得当,哈尔滨还是发生了小规模恐慌性抢水事件。 

  官方信息失去公信力,责任不在老百姓。说了不污染,结果水停了,这样的事情只要发生一次就够了。报喜不报忧,欺上瞒下的官僚手段用过一次和用过一百次是等值的。 

  出现污染不奇怪,污染导致恐慌也不奇怪,甚至紧急事件中信息前后不一致也不奇怪。奇怪的事情是,上游宣布无污染,下游已经紧急停止民用饮水供应。如此违背逻辑的事情一旦发生,政府公告的公信力想不荡然无存也不可能。 

  2005年哈尔滨曾经上演戏剧性一幕:国家环保总局11月23日向媒体通报,受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影响,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导致重大水污染事件。但哈尔滨11月21日已经流言满街,在短短一天之内,哈尔滨市民把1.6万吨的纯净水存货全部抢购一空,相当于平时100天的供应量。11月22日,哈尔滨大小超市中奇迹般出现大批纯净水现货——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两级政府向外地紧急调水成功。 

  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直接取决于政府的信息披露,这一信息披露又直接关系到人民对行政权的信任。取信于民,则路畅民安,反之则谣言四起。抢水就得备水,备水就得调水,耗费公共资源保证民心安稳。当政府信息披露不能取信于民时,就得用别的方法稳定社会。 

  从管理角度,政府是受托管理,拥有行政权。在紧急事件中,行政权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监督,处置得当社会平安,处置失误满盘皆输。2005年的哈尔滨大停水,就是对此的最佳注解。而满盘皆输所付出的代价,绝不仅仅是轰动一时。今天吉林市的抢水,就是延申性的成本付出。 

  一城一地抢购纯净水是小事情,再怎么说政府咬咬牙就可以上演纯净水货源充足的奇迹。再大的事儿呢?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12,423
踩:586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松花江 污染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