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环境灾害频仍,一些地方陆续发生了化学品泄漏、爆燃、污染等严重事件,不但人员有伤亡,而且生态也遭受不应有的破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这些环境灾害,都不是完全出人意料。试以化工灾害为例,至少笔者早有论及。2007年6月7日,笔者在南方周末发表评论,其中断言:
中国已经不可抗拒地进入了重化工时代,经济增长对于重化工的巨大依赖已然形成。但与此同时,重化工也在不断突破环境承载力的底线以及公众心理承受力的底线,环境事故高发期以及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期,已经猝然来临。公民环境权遭受重化工威胁,已经不是一种预言而是一种紧迫的现实。
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重化工依旧高歌猛进,终有环境灾害不期而至,让我们付出高昂的代价。
对于一些地方盲目发展化工忽视生态平衡的后果,国家环保部N年前都有过严厉预警,这现在已是众所周知了。
不是事后诸葛亮的问题,不是站着说话腰不疼的问题,而根本就是不顾常识不惜代价的问题。笔者那篇《重化工布局必须尊重民意》对此有过论述,今天看来,远未过时:
科学发展观早就被确认为主流的执政理念,一些地方领导人看起来对科学发展观极表拥戴热忱,其实是十分排斥乃至是抗拒的。他们有一种传统的心态,认为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就要敢于付代价。他们坚信,用尽可能宽松的环保标准,尽可能低廉的劳动保障来创造比外企母国更好的投资环境,只是一种常态。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人民群众付出他们的汗水、健康乃至是生命。
这种心态,说到底不过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现代翻版。它根本就拿不到桌面上,却对一些地方领导人起着实际的支配作用,并体现为具体的地方产业政策。重化工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主导产业,没有一些地方领导人的强势推动,重化工一再突破环境容量的客观约束,到处无序发展,这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必须强调科学发展?这是因为中国固然还远远没有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毕竟,中国已经不是一穷二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已是有目共睹。我们早就告别了饥不择食的经济洪荒时代,我们的经济发展因此可以更理性一些,更从容一些,人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了。这样的认识显然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却跟传统的利益格局相冲突,而往往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顽强狙击。罔顾环境成本的地方产业政策大行其道,科学发展观正面临着被某些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架空的危险。
最近环境灾害的集中爆发,不正好是科学发展观被错误的政绩观排挤的代价?无论怎样明显的征兆和预言,都不能引起注意,都不能阻止灾害的突如其来。这才最令人悲哀,最令人痛心疾首。
如果说救灾有时间窗,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是不是也有时间窗?一旦过了时间窗,即超过了治理的最佳时间,是不是环境恶化和社会危机也会发展到难以治理,甚至发展到不可逆的状态?
也就因此,先发展再治理,这个传统思路是不是也该改改了?发展是硬道理,环境治理社会治理同样是硬道理。
(作者系南方周末高级评论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