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致渊:“七夕”到底过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7日08:26  新京报

  当下传统节日的热热闹闹,实质上是一种符合社会商业生态的选择性复兴,其背后是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曲解。

  今年的“七夕”似乎更红火。又见新人排队领结婚证、婚礼扎堆的“盛况”,而商场、婚纱影楼乃至酒肆也在大做文章,推出种种浪漫套餐。在“中国情人节”的名号下,“七夕”越来越成为结婚的吉日,商家的盛宴。

  自从前几年,有学者不满于西方的情人节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泛滥,而提出“七夕”乃是“中国的情人节”。于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之中,以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为基础,“七夕”之夜的浪漫氛围悄悄地浓厚起来。到现在,不只是都市中的青年夫妻、“剩男剩女”在这一天纠结,有些地方政府也加入了“七夕”的行列。在山西和山东有两个县都各自号称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在“七夕”到来之际,搞起了“中华爱情节”之类的旅游活动。

  “七夕”之夜“爱情”当道,如此片面化地被社会解读与接受,对于“七夕”这个传统节日来说,是一种颇为尴尬的局面。从传统来说,“七夕”除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乞巧”。“乞巧”的民俗由来已久,从汉朝到唐宋均有记载,而且,从宋朝的记载来看,“乞巧节”的准备从七月初就开始,为当时非常盛大的节日。而在二三十年前,国人“七夕”夜与过去也并无太多不同———于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的情话,女孩子们给织女准备好礼物,祈求自己变得心灵手巧。

  不过,随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加快,如“七夕”这样的一些传统节日,逐渐被人们淡忘。现代化其实即意味着“去魅”,令神话传说失去了令人们相信的基础。另外,如“七夕”这样的传统节日,带着强烈的农业社会特征,这也与工业化社会格格不入。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又涌入进来。这都导致了前些年传统节日的式微。

  而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热再度兴起。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也都开始注重过去那些冷落在一边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成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然而,很多传统节日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乃是被商业化的力量所裹胁。当“七夕”被当作“中国的情人节”的时候,也意味着与恋爱、婚姻等紧密相关的“爱情产业”一年又多了一个卖点。无须大众操心,商家早就已无孔不入地影响了社会舆论导向。而“乞巧”原来的主题,则因为缺乏现实商业力量的支持而被抛弃。虽然,有学者强调牛郎织女的故事代表了爱情的坚贞和美好,但是,这也是一个夫妻分居的悲剧故事。不过,现在这个爱情故事悲剧性的一面,也在商业炒作的趋利避害中,被有意淡化。

  所以,当下传统节日的热热闹闹,实质上是一种符合社会商业生态的选择性复兴,其背后是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曲解。当然,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亦需要实现与现代社会的转变与对接。问题在于,传统文化这样被商业力量肢解,却是值得警惕的。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12,423
踩:586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