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生高手张悟本到以唐骏为代表的西太平洋大学校友群,现在又冒出一个李一,中国式的造神闹剧遵循着大热必死的规则。时间拉长来看,似乎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先乐此不疲地造出这些神话级人物,再一个个将他们打倒,完全否定。
媒体曾经在对李一的褒贬问题上有过分歧,但目前正有打不死不罢休的趋势。客观看来,李一的红自有其道理,他在阐述道家某些理念基础上倡导的修生方式,符合了当下中国社会某些人群需要心灵治疗的要求。换句话说,李一是一个将道观寺院中苦修的精神世俗化、商业化的精明生意人,这一点和印度将瑜伽文化商业化并且输出国外是同样道理。如果李一能够老老实实做个本分生意人,让他赚点钱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李一在赚钱过程中有不少原罪,包括大量的欺骗行为。如果说这些欺骗行为仅仅局限于商业操作,那么他也不至于影响这么大。李一进行欺骗的目的固然是他所要的名利,但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都指向了对他个人的包装,最终经过层层放大以至于掀起社会性的造神运动,引起媒体关注,成了遥不可及的“天神”。
李一、张悟本的悲剧几乎天生就注定了,没有任何商业造神运动能够维持太长久。对于一般的生意人来说,商业失败还可以东山再起,但对唐骏、李一、张悟本来说,他们的生意和他们本人的形象高度同构,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生意就是他们自己。神话本来就是容易戳穿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和科技时代,一旦神话戳穿,不但他们苦心营造的事业土崩瓦解,他们本人更是将会成为大笑话。
在媒体描述中,无论是张悟本还是李一,无不是机关算尽,只可惜他们对造神运动在中国的危险性太不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造神运动还将在今后无数次上演。道教里出个李一,养生界有个张悟本,企业界有唐骏,难保其他行业没有。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如果神话是我们自己捧出来的,那么当最终又否定了这个神话,我们否定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先有造神需求,后有伪造的“大神”。
以李一为例,如果他以某一商家的面孔出现推销他的养生方式以及所谓的练功秘籍,想来市场不会有人买他账,也就是说规规矩矩的商业推销可能并不起效果。相反,民众有需要神仙的需求,尤其是众口相传的叠加效应之下,某一种神话最初出现的时候无不是顶着美丽的光环令众生倾倒,这些光环大部分都是靠欺骗得来的,偏偏我们吃这一套。
现在流行的风气是,当我们介绍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将之夸大数倍,如果是副局长,一定要说某局,如果是个小经理,一定要说是某总;而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同样也要给自己吹牛贴金,只有这样才“牛”。李一不过是这类现象的放大版,他无非是动用了各种所谓的名人以及各种虚假名头到处招摇撞骗而已。
将某个人塑造成神话和将其一棍子打死都不是常态。李一、张悟本他们不应该成道成仙,也不是罪该万死。关于李一的倒神运动又将开始,我们关注此事的进展,但关于同类事情的反思却不应该仅止于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