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勇:《挟尸要价》承载的价值分量毋庸置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3日08:27  重庆时报

  近日,屡获摄影大奖的新闻图片《挟尸要价》被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质疑作假。为了证明自己照片的真实性,《挟尸要价》作者张轶昨日公布了16张全套相关照片。与此同时,主办方称已展开调查,23日将公布调查结果。(8月22日《新京报》)

  一起大学生英勇救人事件,最终却伴生出“挟尸要价”的人间丑剧。是时,强烈的道德反差曾引发一场全民性的道德讨论。而记者张轶所拍摄的这幅《挟尸要价》,也成为了这一事件的缩影。伤口正在慢慢地平复,记忆逐渐被尘封,而“金镜头”对《挟尸要价》的青睐,诚如网友所言,“摄影界送给《挟尸要价》的掌声,是对人性冷漠者最严厉的道德挞伐,向社会发出了人性回归的呐喊,是物欲横流、人性扭曲的中国的一次道德救赎。”这,正是对《挟尸要价》这一新闻作品所承载的现实道德标本意义的最中肯评价。

  既然是评出来的新闻摄影奖,那么每个人理应有选择和评判的权利。众所周知,正是因为较真的网民,所以“周老虎”的谎言才被拆穿;也正是因为缺少公众评判的机制,所以摄影奖屡屡爆出造假的丑闻。由此,李玉泉的质疑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纠结于照片本身的某些瑕疵,从而全面否定《挟尸要价》所承载的道德标本意义。那么,无论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或者利益纠结,无论显得如何郑重其事和正义感、责任心,都对作品背后的这一事件本身所承载的价值缺乏尊重。捞尸队长陈波要求钱到了才捞尸这是事实;相关部门到现场以没有专业打捞设备为名,弃苦苦哀求的师生于不顾也是事实;捞尸队把打捞尸体当成是一宗暴力的买卖同样是事实……这些事实都足以说明,道德的高尚和冷漠曾经在此发生过激烈的冲撞,因而,立此为照很有必要。如果非得较真,《挟尸要价》的定义,不一定只是指王守海老人的手势,也可以是捞尸队违背道德底线敲诈死者亲友家属的真实写照,还可以是世间人情冷漠悲凉的深度刻画。

  道德的冷漠让人感到世态正趋向于炎凉,拯救道德于溃败的边缘,也不能空凭着几句口号。道德危机的拯救,既需要大学生搭人梯救人这样的温暖感化,但同时不应排除捞尸队挑战公共道德底线这样的反面警醒。无论这张照片在细枝末节上存在怎样的瑕疵,但是这起事件中蕴含的价值冲撞所给人们所带来的启迪和反思,远甚于李玉泉们所提出的对照片瑕疵的质疑和纠偏。

  瑕不掩瑜,照片是否真实的反映了事件的每一个细节,主办方正在进行调查,今天将会有明确的结果。但让人难过是:一方面,我们在谴责新闻造假违背了职业道德;可另一方面,却有人忽视了这一事件对于道德体系的标本意义。大学生的英勇无私和捞尸队的趁火打劫,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冲撞过后,对公共的启迪意义不可忽视。而“金镜头”的目的,不仅仅是影像记录的永恒,更是提醒人们有些笃定的价值必须记住。

  面对悲凉,需要方招、陈及时和何东旭等青年的满腔热血去温暖感化,但同时也需要捞尸队的冷漠去鞭策觉醒。新闻图片本身的是非自有公论,但是图片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或激励也好,或鞭挞也罢,都足以成为一个时代道德体系重构的参照标本。而过多地沉迷于纠缠细枝末节,且演化为舆论的狂欢,也许只会加剧我们对这一标本事件所承载的价值的遗忘。

  《挟尸要价》是一副新闻作品,接受评判理所应当,但它更是见证和浓缩了一次道德论战和价值冲撞的标本,其中所承载的价值分量毋庸置疑。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12,423
踩:586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